尹希连:扎根灌区60载 做矢志不渝的水利人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5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邢仔芹 周鑫

他扎根水利基层一线,坚守一个甲子,从一名年轻的小伙到两鬓苍苍的耄耋老人,他始终秉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水利战线上,用一颗赤诚之心为广大水利人做出了榜样。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都有他坚毅的身影。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守护,写就了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他就是扎根灌区60载的水利人尹希连。

勤奋好学,他成长为“土专家”

1964年5月,尹希连在临沂市河东区水务局葛沟管理处参加工作,主要负责农业灌溉和防汛抗旱。20世纪70年代初,汤头、太平水电站相继建成,统一归属葛沟灌区管理。尹希连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他勤奋好学,白天工作,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水电基础知识和设备安装维修养护技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一步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设备安装的时候,因为当时条件限制,物料、设备等供应短缺,为保证工程进度,尹希连就骑车100多公里去县上购买,一天一个来回,他从无怨言。为了压缩安装成本,他自发研制了“电测法”安装水轮机技术,安装精度误差减少到几微米,全面达到了设计安装要求,节省安装费用几万元。那时候,遇到一些难题,他都很快能够解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土专家”。

边学边干中,尹希连不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亲力亲为处置各种设备故障,在他的努力下,电站年发电量达180万千瓦时,年创收达60万元。他积极创新,为了节约水资源,革新了作物灌溉模式,以轮灌代替续灌,缩短了用水周期,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每年为灌区节约水资源费10余万元。他带领灌区职工,改造灌区内老化发电机组,提升发电效率的同时,为灌区节约安装费用近4万元。

专注工作,他是尽职尽责的“老黄牛”

葛沟灌渠长17公里,每一米的情况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从用脚丈量巡逻到骑自行车巡逻,到以后骑上摩托车巡逻……60年如一日,他履职尽责,在工作中就像一头“老黄牛”,不怕苦、不怕累。

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难免忽略自己的家庭。如今想来,尹希连感觉有些遗憾的是,自己不算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作为汤头水电站和太平水电站的总技术顾问,他离不开灌区,灌区更离不开他。

1997年8月,连续几天的暴雨使西岭站汤河及总干渠水位超过警戒线2.3米,两个村庄已经进水,情况十分危急。面对险情,他及时上报防汛指挥部,并带领3名职工冒雨从小道赶到西岭站,将洪水泄入汤河,保住了附近60个村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了近十万亩良田被淹,他却因过度劳累昏倒在启闭机的工作台上。

一开始,尹希连的爱人很不理解,她觉得自己的丈夫“魔怔了”。一次,尹希连的爱人突发肠梗阻住院,情况非常危急,因为工作的缘故,尹希连没时间照顾,只能托人帮忙照看,后来他的爱人截掉一段小肠后脱离危险,他忙完工作之后才能回去看看。

尹希连家有六七亩责任田,一到农忙时他顾不上帮忙,他的爱人带着病种地,累的时候也会冲他发脾气。尹希连只能耐心解释:“现在是水稻插秧、防汛发电的高峰期,我干的就是这个活,家里需要我,可外面更多的群众需要我坚守岗位。”慢慢地,爱人从不理解不支持,到解开心结,最后成了他坚强的后盾。

退休不退志,他继续发光发热

退休返聘后的日子里,一有时间尹希连就免费为电站在岗的设备运行人员进行电路知识、设备安全运行、设备故障检修等方面的培训,20年来累计培训500多个课时。他带领技术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叶轮改造,将160千瓦的发电机改造提升至200千瓦,实现了两个电站7台发电机,功率累计提升240千瓦的目标。

如今已到80岁高龄的尹希连,仍然坚持每天骑行17公里往返于太平水电站和汤头水电站,检查站里的设备,检修跟他打了一辈子的“机器”;巡视河道,卷起裤腿清理河道里的垃圾。他居住的尹家寨社区电路经常出问题,尹希连就随时待命,常年无偿为村集体提供电路故障排查、设备维修等服务,保障了社区445户1319人的用电安全。他还定期为村电灌站提供养护,为村民正常灌溉提供支持。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1996年尹希连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模范工人,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用60余载的坚守,诠释了敬业奉献的真谛。

这就是尹希连,葛沟灌区的技术骨干,群众眼里的“土专家”,他坚守水利一线,用40年在职生涯的专业、刻苦、担当及20年退休之后的勤奋、创新、奉献,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全社会树起了敬业奉献的榜样标杆。

责任编辑:主余凤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