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构建国家级创伤救治新格局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5:3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秦聪聪 通讯员 卢骁

当严重创伤突如其来,每一分钟都直接关乎生命存续。

作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山东省创伤救治的“领头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正以国家级医疗高地的担当,构建起覆盖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术后康复的全链条创伤救治体系,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学科布局和创新的服务模式,为无数创伤患者撑起生命蓝天。

实力积淀

铸就创伤救治“山东标杆”

他从30米处高处坠落,叠加电击伤害,全身20余处重创,包含多脏器破裂、多发骨折,休克症状持续加重,生命体征岌岌可危;他驾车意外撞上马路中间的护栏,一根宽约8cm、厚约3cm的方形金属护栏贯穿其左侧前胸与后背,致命并发症随时可能发生……这些足以击碎生命的创伤重症,经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救治后,均顺利出院。

生命奇迹的创造,从来不是偶然,而是30余年的深耕积淀。

1992年,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创伤骨科独立病区,致力于创伤救治;2018年,山东省创伤中心在此挂牌。多年来,中心始终把严重伤、多发伤救治作为重点工作,年均接诊门急诊患者逾7000例次,救治ISS>16分严重伤多发伤患者500余例,包括严重贯通伤、四肢毁损伤等,在严重伤救治数量、救治难度、技术水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严重创伤救治领域,开放性骨盆骨折因多系统损伤、病情危急、救治复杂,死亡率高达30%-50%,一直是创伤领域的严重挑战。不久前,中心领衔制定的《开放性骨盆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5年版)》正式发布,不仅为国内一线临床医师提供了“操作手册”,更填补了该领域诊疗规范的空白,为严重创伤救治贡献了“中国方案”。

全链布局

构建“一站式”黄金救治体

“创伤救治的核心是速度与协同。”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连欣一语道出了创伤救治的关键。

针对创伤“意外性、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中心创新打造“科室实体化、救治团队一体化、信息交流智能化”的救治模式,将原本分散的医疗空间与资源紧密整合,成立独立的创伤抢救室与复苏单元以及创伤重症病区,实现了创伤急危重症患者的“一站式抢救”。

如今,患者抵达医院奥体院区后,一楼急诊可直接收治,通过专属“绿色通道”直达抢救区,后续检查、治疗、康复等环节无缝衔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心研发了“5G智能创伤救护示范车”并构建了覆盖院前急救的智慧医疗网络——危急重症患者在送医途中,即可通过车载电子病历系统实现远程会诊,医生提前开具检查检验单、住院证,让院前信息与院内系统实时共享,为救治抢占“黄金时间”。

这种“院前—院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正是中心“黄金救生圈”的核心。

同时,中心主动联动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等多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组建专业救治团队,针对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患者开展同步评估、协同救治。

“以往多科室会诊需要协调时间、转运患者,现在通过一体化空间布局和智能信息系统,各学科专家能第一时间齐聚抢救现场,为患者制定精准救治方案。”李连欣介绍,新中心启用后,医护协作的时间成本显著降低,衔接效率大幅提升,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了更多生机。

高地担当

引领区域救治能力升级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人数达6200万人次,致死人数70万-80万人,45岁以下人群中创伤更是首要死因。

作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省立医院创伤中心不仅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院内救治高地,更主动承担起提升区域整体救治水平的责任,力争成为创伤与紧急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创新转化基地。

在区域引领方面,中心主动扛起责任。通过技术推广平台,定期开展基层医师培训、创伤救治演练,将规范化经验辐射至鲁西南、鲁西北等地;在山东省卫健委领导下,牵头推进全省各级创伤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指导、评审质控等支持,推动区域救治体系标准化。

应急救援中,中心同样彰显担当——年均执行省内外重大应急任务20余项,从交通事故现场处置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援,都是第一时间参与,用专业守护公众安全。

同时,中心持续推进创伤救治技术创新,在严重骨盆骨折整体治疗、多发伤凝血功能紊乱调控等领域形成特色技术优势,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临床救治,更通过学术交流带动区域医疗技术迭代升级。

从紧急救治到长期守护,从技术突破到区域引领,省立医院创伤中心正以国家级医疗高地的担当,让更多创伤患者都能在“黄金时间”内获得更优救治,用专业与温度守护齐鲁大地的生命安全。

责任编辑:秦聪聪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