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666”……要引导青少年发现汉语之美表达之妙

中工网 昨天13:59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江西九江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察引发了广泛关注。她表示,学生在课堂回应中频繁使用网络热梗——用“包的包的”表达肯定,用“我做不了一点”表示拒绝,用“666”覆盖了丰富多彩的赞美之词……对此,她并未直接批评或禁止,而是引导启发学生:“总说这些话,其实是思维在‘偷懒’”,并希望学生“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许多网友表示,这样的适时引导“极为关键”,是对汉语美感传承与思维深度培养的一次重要启蒙。

“绝绝子”“破防”“栓Q”……这些简单、有趣的表达,在流量的加持下,成为诸多年轻人的“社交密码”,也成为“梗文化”的重要组成。生活中,人们并非完全反对孩子“用梗”“玩梗”,而是担忧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可能导致的“语言贫瘠化”与“思维惰性”——当日常交流被这些单调的词汇覆盖,成语、诗词所呈现的优美意境就会被逐渐遗忘,这种表达方式的简化,还可能无形中削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精准表达的能力。

让孩子破“梗”而出,堵不如疏,禁不如引。身处网络时代,人们很难与“梗文化”完全隔绝,但教育者有责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辨别和审美能力。学校要做的,也不是全盘否定、一禁了之,而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心和准确运用。与此同时,构建健康的语言生态,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比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引导,内容平台的把关责任,等等。

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誓言,每一个精准的表达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既要理解网络用语作为时代产物的必然性,也要守护汉语特有的韵律之美与意境之深。让年轻一代既能畅游于网络空间,又懂得守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语言魅力,这是文化传承需要的责任,也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

上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要在理解年轻群体表达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汉语之美、体会精准表达之妙。当年轻的心灵与汉语之美同频共振,文化传承会更生机勃勃,文化自信也会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刘凯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