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生命三慢

写作 昨天15:01

文|孙志昌

前几日经过一条巷子,看到一位老爷爷推着三轮车卖豆浆。车轮卡在青石板缝里了,他也不急,只是慢慢调整车把,一点点把车挪了出来。这场景突然让我想起爸爸常说的那句话:“人这一辈子,有三件事要慢——走路要慢,说话要慢,吃饭要慢。”

第一慢是走路要慢。我小时候在胶东乡下,常常看到赶海的人在凌晨出发。他们光着脚踩在滩涂上,每一步都要等沙泥从脚趾缝里慢慢溢出才肯迈下一步。同村的王二爷走得最慢,他却总能捡到最多的蛤蜊。他说:“快腿踩碎壳,慢脚识纹路。”后来,我在城里看到很多人抢红灯撞了车,才明白王二爷的慢,其实是先让身体沉下去,再让眼睛亮起来。

第二慢是说话要慢。镇上的茶馆掌柜老周有个规矩:客人点完单,他总要默数三秒才应声。一开始觉得他慢吞吞的,后来才知道这其中有门道。有一次,他看到两个年轻人争执,一个越说越快,一个脸都红了。老周慢悠悠地递上茶:“话赶话,赶出岔;话等话,等出花。”果然,那急着辩解的年轻人突然不说话了,自己笑了。原来留白的空隙里,理智会慢慢生长。现在大家都拿着手机,说话快得很,却忘了言语间本该有的喘息。

最要紧的是吃饭要慢。邻居陈奶奶独居多年,每餐必摆两副碗筷。她吃一口饭要嚼三十下,夹一筷子菜必放三次筷子。她说年轻时在纺织厂做工,吃饭像打仗一样,落下了一辈子的胃病。现在,她细嚼慢咽,反而尝出了米的香甜,菜的香味。“吃饭不是往胃里填货,是跟天地打交道。”她总这么说。有一天,我见她对着空座举杯,问她等谁。她笑着说:“不等谁,等菜味慢慢飘进记忆里。”

这三慢并不是懈怠,而是与万物同步的节奏。就像海边退潮时,再急也追不上浪的脚步,不如慢慢捡贝壳。

今早,我去买豆浆,老爷爷的车轮还是慢吞吞的。有个孩子要帮忙推车,他摆手:“慢工出细活,急什么。”阳光正好照在他的白发上,那车轴吱吱呀呀的声响,比钟表还准。我突然想起陈奶奶的话:“慢是三炷香,一炷敬天地,一炷敬时辰,一炷敬自己。”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花开慢,果熟慢,人悟道更慢。所谓三慢,原是天地的本来节奏,只是有时我们奔跑得太快,忘了怎么跟着大地一起呼吸。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