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泉畔的追思——忆周明先生二三事

写作 昨天15:01

文|杨曙明

得知周明老师辞世,心中好一阵难过。写作这篇文章时,有些诚惶诚恐,因为我与周明老师交往并不多,况且他又是文学前辈,而我作为晚辈和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不免有不自量力或附庸名家之嫌,因而犹豫再三,但终究还是耐不住心中的追思,所以迟至月余,才鼓足勇气写就此文,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深切追思。

周明老师,祖籍陕西周至,1955年大学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他是享誉全国的资深编审、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曾担任过《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社长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在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他不仅自己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扶植了大量文学新人,并策划、组织、编创了大量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徐迟享誉全国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他陪同作者三次采访陈景润后编辑发表的。作家贾平凹在悼念周明老师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得知周明先生去世,我像被雷击了一样呆了半天,不觉泪流下来。先生是多么好的人啊,品德高尚,待人善良宽厚,是个君子。他一生为文学事业奔忙,有着独特的大贡献。他是文学的护花者,是文坛清流人物。陕西作家,包括我自己,差不多都受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啊。我们凡是上北京,也都联系他,去看望他,他是我们的依靠,是温暖,是一种力量啊。先生走了,他的文字还在,他的故事将流传。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与周明老师相识于十二三年前。当时,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为了承办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作为时任作协主席的我,曾多次前往中国散文学会,请示和协调相关事宜。周明老师作为中国散文学会的副会长,每次都在百忙中亲自出面参与协商,使得我有幸与这位文学前辈近距离接触,并聆听指教。当年历下区作家协会与中国散文学会、《人民文学》杂志社联合开展的文学活动,都有他老人家的指点和牵线搭桥。

我充其量就是个文学爱好者,可是,周明老师对待我这个晚辈的业余爱好者,可谓和蔼可亲,热情备至,丝毫没有前辈和大家的架子,这让我十分感动,倍感温馨,也让我从他身上领略了大家的风范,感悟到文学的魅力所在。

记得那时周明老师已经年过八旬,但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炯炯的目光和红红的脸庞,让我感觉他全然不像耄耋老者。他虽然话语不是太多,但有问必答,且言简意赅,不厌其烦。

周明老师与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都是陕西乡党,因而相对而言格外熟悉。他给我们讲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曾累得几次虚脱。他的早逝与多年的体力透支和过度吸烟有很大关系。他还告诉我们说:《平凡的世界》与很多世界名著一样,起初并不被某些刊物编辑看好,但名著就是名著,它不会被历史湮没。

周明老师曾来过济南,济南的泉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14年,历下区作家协会在准备编辑出版《历下倾城》时,我曾冒昧地向他约稿,没想到老人家毫不犹豫,非常爽朗地就答应下来。过后不久,他就给我们发来了《泉的济南很美》,我们也理所当然地把这篇优美的散文作为《历下倾城》的开篇之作。

“有许多去济南的理由,唯有泉水,对我的吸引力是最大的。”“百闻不如一见。天下的美景,若都能亲眼看一看,怕是看不过来吧。而这趵突泉,是必须要看的,原因在于它的奇。”“这奔涌的泉水,我是喜欢的,喜欢它那永不停歇的奔涌。我想,看到它的人,便自然脱去了他的惰性、他的怯弱、就像这泉一样,勇敢地冲决出来,展示生命力。”“我叹服于自然的神奇,这奔涌了千年的泉,真的将一直奔涌下去?”“因为有了取之不竭的泉水,让人感到,济南这整座城市都是水灵的,洁净的,舒爽的。”“济南的泉水成为济南的骄傲,也成为济南人向世人展示其风采的实力和资本。”

上述这些引文,只是《泉的济南很美》中几个段落的开头之语,但仅此而已,便足以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由衷的赞美。这篇隽永、清新、精彩的散文力作,当是周明老师给泉城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感谢周明老师,感念周明老师。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车向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