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101岁抗战老兵刘长顺:重阳回望徂徕山下的烽火记忆与和平荣光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0-28 299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增浩 徐慧

重阳节前夕,在泰山区徂徕镇鲁家庄村的小院里,101岁的抗战老兵刘长顺坐在家里堂屋沙发上,望着桌上摆放的军功章,金属的凉意与勋章边缘的磨痕,都在诉说着跨越八十载的峥嵘岁月。今年既是抗日战争胜利85周年,也是老人走过的第一个世纪,硝烟远去,荣光未褪,政策的温度与晚辈的敬意在此刻交织成最厚重的重阳祝福。

烽火亲历者:土枪与纪律刻下的抗战记忆

“1944年在徂徕参加区中队时,我才19岁,那枪是本地造的,打一枪都拉不开栓。”刘长顺老人的声音虽有些沙哑,讲述起战斗细节却格外清晰。作为从徂徕山抗日烽火中走出的战士,他亲历了齐鲁大地抗击日寇的艰苦卓绝,身上留存的四枚子弹伤痕,是那段岁月最直接的印记。

在他的记忆里,战争的残酷与纪律的严明同样深刻。“那时候没条件,就在老百姓大门过道铺干草睡觉,天亮一吹哨就得起来,把草捆好搁在墙根,地扫干净才能走。”老人反复强调八路军的规矩,“农民一针一线都不许拿,缝衣服的针和线都是部队发的,绝对不能动老百姓的东西。” 1945年8月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时,正在阵地休整的他和战友们相拥而泣,“那时候就知道,咱们中国人的血没白流。”

这些微观的记忆碎片,恰是抗日战争胜利85周年最鲜活的注脚。没有宏大叙事,却用“拉不开栓的土枪”“铺地的干草”这些细节,还原了普通士兵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变得可感可触。

政策守护者:从战场英雄到晚年安康

“每天都很有精神,就是有点听不见了,嗓门很洪亮。”刘长顺的孙子刘明柱说,平时老人会自己出去遛弯,见到村里有扎堆儿的人就凑上去。“日常吃饭就是家里吃啥老人吃啥,有时候菜比较硬就单独给他做一些容易嚼的饭。”

左一刘长顺孙子刘明柱,右一刘长顺

“以前哪敢想能有这样的好日子?”这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英雄,战后回乡务农,一生未婚,过继的侄子如今已儿孙绕膝。从昔日的战场勇士到今日的百岁老人,他的晚年生活始终被政策的暖意包裹。

泰山区作为抗战革命老区,早已将对老兵的关怀落到实处。每逢重要节点,区领导、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总会专程上门慰问;医院的医护人员定期入户查体,带着便携设备为老人做心电图、心脏彩超,还送来常用药品并叮嘱注意事项。今年9月,为了让老人清晰观看阅兵盛典,爱心企业特意捐赠了液晶电视,让他能直观感受祖国的强大。“看到这么多飞机大炮,祖国强大了,我感到非常骄傲!”阅兵式上,老人激动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老兵的心声。

从物质慰问到医疗保障,从生活照料到精神关怀,一系列优抚政策的落地实施,让“尊崇军人、关爱退役军人”成为社会共识,也让老英雄们得以在安稳中安度晚年。

生命见证者:百年人生的信念坚守

“我101岁了,我愿意活着看社会一天比一天好。”刘长顺老人的这句话,道尽了他跨越百年的生命追求。从1925年出生至今,他见证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身上的弹痕是苦难的印记,心中的信念却是从未改变的坚守。

战后数十年,他扎根乡村,艰苦朴素,不居功自傲,也不给组织添麻烦。即便年岁已高,思维依旧清晰,谈及今日的幸福生活,总会欣慰地说:“看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年的牺牲都值了!”这份在苦难中淬炼的坚韧,这份对和平的珍视,让他的百年人生更具分量。

在这个特殊的重阳节,刘长顺老人不仅是百岁寿星,是抗战老兵,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精神的传承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老兵的记忆里,落在政策的暖意中,更活在代代相传的信念里。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便是对他和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

责任编辑:赵晴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