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重阳|从热乎饭到热乎心,济南这家“老饭桌”炒出了“家”味

温度济南 10-28 1.1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午间的阳光洒进济南天桥区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里的社区食堂已忙碌起来。厨师长李庆熙系着围裙,正盯着炒锅里的豆角炒肉,不时调整火候;另一边,送餐员赵海英对着订单清单,仔细核对着居家老人们的午餐。

不到11点,食堂里已坐满等候开餐的老人,大家捧着免费热粥正聊天,熟悉的笑声在不大的空间里回荡。这是南村街道社区食堂日常的一幕。

一顿热饭的“适老”用心

上午10点,社区食堂后厨飘出阵阵香气。李庆熙手持勺子,在炒锅中反复翻炒食材,锅里的红烧茄子色泽鲜亮却不油腻。“给老人做饭,就得少油少盐,口味清淡是基础,关键还得软烂。”他一边忙活,一边解释,老人牙口普遍不好,就连蒸馒头都要比普通馒头多醒发20分钟,确保口感松软。

为了让老人吃得营养,李庆熙花了不少心思。每天的菜谱虽不复杂,却藏着精心搭配:胡萝卜、南瓜等易消化的食材常出现在菜品里,荤素搭配也有讲究,比如豆角炒肉配红烧茄子,既有蛋白质又有维生素。“之前常跟老人聊天,记着他们的口味,比如张大爷爱吃软一点的豆角,李奶奶不喜欢太咸的菜,这些都得放在心上。”李庆熙说。

11点30分食堂正式开餐,取餐窗口前开始排起队伍。70多岁的李女士拿着饭盒,熟练地刷脸识别信息。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她的年龄和减免政策,“70岁以上每天减1块,我和老伴俩人,一顿午饭不到20块,能买俩菜、一块炸鱼,还有窝头,吃得特别好。”她笑着展示自己的餐盒,“这儿卫生好,菜的味道也好,工作人员也热情,我们天天来”。

据李庆熙介绍,食堂每天要准备近100份餐食,除了堂食,还有30多份要送到居家服务的老人手中。从食材采购到烹饪,每一步都按“适老”标准来,“看到老人吃得香,我们就觉得值了”。

老人们的专属“外卖员”

社区食堂开餐的同时,赵海英也骑上电动车从食堂出发,前往订餐的老人家中送餐。她车筐里放着10多份包装好的午餐,“先送李奶奶家,再去王阿姨家,最后到药王楼,这条路走了两年多,闭着眼都能找到。”她一边骑车,一边熟练地规划路线。

两年前食堂刚运营时,赵海英就做起了送餐员。最初不熟悉路线,遇上餐量多的时候,送完所有老人要一个多小时。“担心饭凉了,老人等着急,我就慢慢摸索路线,现在按‘从近到远、按片区送’的规律,四十分钟就能送完。”赵海英说。

每到一户老人家门口,赵海英都先轻轻敲门,有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他们总会提前开着门等她,“小赵来了?快进来歇歇。”老人一边接过餐盒,一边叮嘱她,“骑车慢点,天冷了多穿点儿衣服”。赵海英会趁机问一句,“明天想吃水饺吗?食堂明天准备包,想吃我提前给您留。”

为了及时了解老人需求,中心建了订餐群,家属也在群里,每天的订餐需求大多通过群交流。“今天的菜咸不咸?”“明天想换个素菜吗?”这些话赵海英每天都要问上好几遍。遇到老人身体不舒服,她还会多叮嘱几句“有没有吃药?”“要不要帮忙联系家属”……

“这些老人就像家里的长辈,两年下来,谁牙口不好、谁不能吃辣,我都记在心里。”赵海英说,每天的送餐不只是送一顿饭,更是赴一场约定,“老人等着我,我就得准时到,让他们吃上热乎饭,这是我的责任”。

从“一餐饭”到“全链条”养老服务

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食堂,并非单一的 “吃饭点”,而是嵌入在全链条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一环。据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南村街道常住人口3.2 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7%,老旧小区多、老年人需求大,2023年7月,街道将闲置仓库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食堂随之运营,如今已成为天桥区重点民生项目。

在这里,“适老”服务贯穿始终。食堂升级了刷脸设备,老人不用带卡就能享受减免政策;针对低保、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推出送餐上门服务,日均送餐70余人次,服务范围覆盖周边6个街道。

除了助餐,中心还提供托养照料、居家服务、社区康复等服务。该中心25张托养床位收住了22名老人,其中包含18名失能老人。中心还为125名残疾老人定制“一人一方”康复方案,链接三甲医院开通绿色就医通道,今年已提供陪诊服务205次。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得好,更要让他们生活得舒心。”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建立近4000名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库,中心能精准对接老人需求,比如为258名老人提供居家和长护险服务,统筹医疗、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预防-治疗-照护”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如今,在南村街道,社区食堂已成为老人心中的“幸福驿站”。每天中午,食堂里的热粥、熟悉的聊天声,送餐路上的那句“注意安全”,都在诉说着民生服务的温度。

责任编辑:史安琪

史安琪

坚守做人底线,践行职业道德。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