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人登眺好去处有哪些?北京中轴线上登高望远

青未了 昨天08:00

文|刘永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到重阳节,登高望远,自古就是人们赏景取乐、思念亲人的习俗。古人登眺的好去处有哪些呢?北京重阳节登高望远最好的去处是西山八大处,而对于不愿意出城的人们来说,城内中轴线沿线也有许多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景山、钟鼓楼、永定门外的燕墩、西便门外的天宁寺塔等地,都是登高观景、饮酒赋诗的场所。

据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那时,皇帝要到万岁山即景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中心制高点,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登上后能够俯瞰北京城。

早先金代在中都北部修建离宫、开凿西华潭(今北海)时,即于此堆积小丘。元大都建成后,因正处城内中心,遂辟为专供皇家赏乐的“后苑”,名为“青山”,建有延春阁等建筑。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城时,将拆毁元代宫殿和挖掘护城河的渣土堆积其上,形成一座更高的土山。永乐十八年万岁山与紫禁城同时落成,成为整个北京城的最高点。

到明代中后期,经过多年的经营,万岁山遍植果树,通称“百果园”,又称“北果园”,其山上放养麋鹿仙鹤,山下以石砌墙。山顶建有玩芳亭,后改玩景亭、毓秀亭,又有长春亭、万福阁、集芳亭、会景亭、集仙室等建筑。明人文徵明曾作《万岁山》:“日出灵山花雾消,分明员峤戴金鳌。东来复道浮云迥,北极觚棱王气高。”重阳时节皇族多来此登髙,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以应节祈寿。

清顺治十二年,万岁山改称“景山”。此后康熙帝不仅到此登高望远,且对景山的优美景色多有御笔题咏之作,他的《初秋景山》一诗中写道:“新凉树色向金天,御辇遥停蔓草边。盛暑已过销夏日,清风才到有秋年。高临三殿九重阔,下看千家万户连。薄暮山亭观射毕,回宫复道起苍烟。”其另一首《九日幸景山登高》诗也写道:“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可以感受到康熙帝在景山上看到的重阳节北京之景色。

明清百姓进不得皇家园林,他们去何处登高呢?他们多是寻觅附近的寺院高塔、高台或较高的岗丘。南城居民多到天宁寺、法藏寺、陶然亭、兴盛寺、燕墩等地,北城居民则多去五塔寺、土城、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塔等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兴盛寺)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重阳日,北城居人多于阜成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南城居人多于左安门内法藏寺弥陀塔登高。”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南侧,是一座砖台,始建于元代,为旧京“五镇”之一。燕墩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原是一座土台,明嘉靖年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清代乾隆曾在燕墩留下《御制皇都篇》《御制帝都篇》等碑文。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可拾级而上,共45个台阶,登上台顶,这里几是城南制高点,向北可以一览全城,向南则可以眺望郊野,重阳日南城居民到此登高望远赏景祈福。

元代土城(今北京德胜门至安定门之间)本是城墙,明代整个城市南移,这里便成为遗址,到清代仅剩岗丘。清嘉庆道光时期杨静亭《都门汇纂》中有《竹枝词》:“土城关外去登高,载酒吟诗兴致豪,遥望蓟门烟树外,几人惆怅尚题糕。”显然,秋高气爽之时,这里便成了登高游览胜地,甚至能看到很远的景色。

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庙宇之一,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达55.38米。因此,天宁寺地势较高,可俯瞰京城。金秋时节,此地繁多的菊花盛开,成为南城百姓登高、赏菊的好地方。法藏寺旧名弥陀寺,位于天坛以东,寺内有弥陀塔,俗称法塔,建于金代大定年间,“高十丈,七级八面,面面有窗,每面有佛。”明景泰二年该寺重建,更名法藏寺。塔内有旋梯可登,登塔临窗,远眺龙潭湖秋波荡漾,野菊盛开,天坛内古柏森森,殿宇巍峨,瑟瑟秋风阵阵拂面,确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于西直门外,“台高5丈,缘石阶可登,极目四望,长河蜿蜒如带,乱叶飘丹,西山凝紫,斑斓景色一览无余。”据《帝京岁时纪胜》载:“重阳日,北城居人于西直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

自古就有“晨钟暮鼓”之说的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是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也是当时中轴线北端的顶点,人们同样会在这里登高望远。人们登上钟鼓楼不仅可以望远赏景,还能聆听声传十里的钟声。过去老北京曾有“九门八典一口钟”的谚语,意思是北京内城的九个城门启闭,都要听钟楼的钟声为信号;皇城和紫禁城的更夫也要听钟楼的钟声行动;大臣上早朝,三更起床,四更到午门外朝房等候,五更上朝,均要以此为信号。

清代重建钟鼓楼时,乾隆皇帝为此专门写了《御制重建钟楼碑记》,其中对当时钟楼撞钟报时的情形,有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当午夜严更,九衢启曙,景钟发声,与宫壶之刻漏,周庐之铃柝,疾徐相应。清宵气肃,轻飙远扬,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元明清时期,北京钟楼周围并无高大建筑物,如果用力敲响铜钟,显然可以在很远处听到。乾隆皇帝所言“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应不虚也。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