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重阳雅韵:在古画中邂逅陶公与菊花

青未了 昨天07:00

文|魏益君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时,重阳佳节翩然而至。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节日,向来是文人雅士登高望远、赏菊赋诗的良辰。而在那泛黄却韵味悠长的古画长卷里,唐寅的《陶潜赏菊图》、张风的《渊明嗅菊图》、张鹏的《渊明醉归图》如三颗璀璨星辰,照亮了陶渊明与菊花在重阳时节交织出的雅韵。

明代唐寅的《陶潜赏菊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一幅描绘田园逸趣的重阳闲情图。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画面中,陶渊明身着一袭宽松素袍,头戴葛巾,安然坐在一片繁茂的菊花丛中。他手持酒杯,状态很是宁静与满足,似在细品这重阳佳节独有的悠然。画中的菊花色彩艳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向陶渊明低语秋日的故事。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如轻纱般缭绕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唐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灵动鲜活的色彩,将陶渊明在田园赏菊的闲适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重阳之时田园的宁静与祥和。欣赏这幅画,我仿佛看到陶渊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这片菊花的世界里找到了内心的归宿。他以一颗淡泊名利的心,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明代画家张风的《渊明嗅菊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于细腻感知中展现重阳情思。张风,明末画家,尤以白描人物画著称。作为张风传世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曾参与2021年故宫"林下风雅"特展,与唐宋名迹同列展出。画面聚焦于陶渊明嗅菊的瞬间,他将脸凑近一朵盛开的菊花,微微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陶醉的神情。那专注的神态,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这朵菊花,尽显对菊花的深情厚意。看着这幅画,我不禁想起陶渊明对菊花的钟爱。菊花在他眼中,不仅是花卉,更是他精神的寄托和象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张风借陶渊明典故抒发高洁志向,自题诗中“相慕有陶张”既表达对陶渊明的追慕,亦隐喻自身气节。

明代画家张鹏的《渊明醉归图》(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是浪漫醉意中的重阳情怀。张鹏,字应秋,号云程,福建瓯宁人,擅人物、山水,兼工花草、翎毛。画面描绘了陶渊明在重阳节与友人赏菊饮酒后,醉意朦胧归家的场景。他脚步有些踉跄,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愉悦的笑容,尽显重阳佳节的畅快与惬意。身旁的童子手持一枝菊花,小心翼翼地搀扶着陶渊明,画面温馨而动人。欣赏此画,似能看到陶渊明欢聚之后口中念念有词,或许是在吟诵着刚刚创作的诗句。他在醉意中,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忧愁,只沉浸在这美好的重阳之夜。张鹏的这幅画,以浪漫的笔触描绘了陶渊明醉归的情景,让我感受到古人生活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三幅古画,让我深深地被陶渊明与菊花的牵绊所打动。重阳节,这个承载着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因为陶渊明与菊花的结合而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和内涵。在古人的笔下,菊花不仅是秋天的象征,更是高洁、坚韧、淡泊名利的代表。而陶渊明,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以他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精神上的榜样。这三幅古画,就像三面镜子,映照出古人对重阳节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让我看到古人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通过赏菊等活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当重阳节的阳光洒在身上,我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菊花香。我愿带着这份从古画中汲取的雅韵与情思,走进菊花的世界,与古人共赏秋光,同品菊香,让重阳的诗意在岁月中永恒流淌。

(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