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算命”搭上网络顺风车监管和平台不能充当观众
人民法院报 10-27 1281
在互联网时代,算命占卜这种古老“行当”也搭上了科技的顺风车。AI算命、在线看相、塔罗牌测运势……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预知未来”。随着直播行业的兴起,一些“算命大师”更是直接把生意搬进了直播间,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疯狂敛财。
当“算命大师”换上西装、架起补光灯,在直播间里以“AI测算”“塔罗占卜”为噱头,用“血光之灾”“运势低迷”恐吓观众,再兜售高价“开光法器”“消灾法事”——这场披着“科技外衣”的封建迷信骗局,早已不是简单的江湖把戏,而是形成了精准筛选目标、伪造人设、诱导消费的灰色产业链,既坑骗钱财,又侵犯个人隐私,更侵蚀社会理性。这类骗局往往精准抓住人们情感受挫、事业不顺时的焦虑心理,先用免费测算拉近距离,再用“灾祸预警”制造恐慌,最终以“改运消灾”为名榨取钱财。除此以外,“直播算命”更隐蔽的风险在于个人信息泄露:有的“AI算命”要求上传面部照片、生辰八字,这些信息很可能被倒卖至黑产团伙,成为后续精准诈骗的“工具”。而直播间刻意营造的专业氛围,还会让封建迷信披上“时尚”“科学”的外衣,误导青少年,危害不容小觑。
眼下,“直播算命”现象屡禁不止,背后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平台方面,有的平台以“内容审核难度大”为由放任不管,有的则为了流量对违规直播间“轻罚放行”。监管方面,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慢的问题,往往要等到消费者报警、案件曝光后才介入,难以形成事前预防、事中阻断的有效震慑。同时,部分社会公众对封建迷信缺乏足够警惕,盲目迷信所谓“算命改运”,给“直播算命”创造了可乘之机。
整治“直播算命”,需监管、平台、公众形成“三方合力”。首先,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不能只靠“群众举报”被动响应。一方面,可联合平台建立“关键词筛查﹢AI识别”的监测机制,对涉及“算命”“改运”“消灾”等关键词的直播间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对涉嫌诈骗的团伙依法严惩,让“大师”们不敢骗、不能骗。
其次,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第一道关口”,要摒弃流量至上思维,严格落实审核责任,对违规的账号和直播间果断封禁,对诱导消费的话术及时拦截,从源头切断传播链条。
最后,对公众而言,遇到情感、事业困境时,应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切勿轻信“天降灾祸”等谎言,更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支付“改运”费用。
从街头摆摊到直播间敛财,“算命”的形式在变,但封建迷信的本质未变,诈骗的内核未变。健康的网络生态,容不得“直播算命”兴风作浪。唯有监管不缺位、平台不纵容、公众不盲从,才能彻底斩断“直播算命”的灰色产业链,让科学理性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让封建迷信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刘道勋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