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证实,涉嫌枪杀特朗普政治盟友查理·柯克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已被拘留。震惊全美的查理·柯克枪杀案暂时画上了句号。然而,这起案件在美国社会撕开的血色伤口,才刚刚开始流血。
枪声从未远离:循环往复的美式悲剧
查理·柯克作为特朗普的重要政治盟友和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于当地时间9月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
事件发生后,犹他州公共安全厅厅长梅森表示,枪手在犹他山谷大学从一栋约175码(约160米)外的建筑屋顶实施射击,在开出唯一一枪后,直接从屋顶跳下,穿过草坪逃向停车场。
查理·柯克10日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
查理·柯克,31岁保守派非营利性组织“美国转折点”的联合创始人、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支持者阵营最具影响力的铁杆支持者之一,在与现场观众就枪支暴力议题展开辩论时,被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
为了捍卫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的持枪权,他曾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枪击是持枪自由的代价”,哪怕有人因此丧生,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他或许从未想过,也或许已经做好了准备,自己会成为那个“代价”。
枪杀发生后,特朗普多次发推,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并发表视频讲话,称“对此感到悲痛和愤怒,这是美国的黑暗时刻”,将柯克之死与自己去年7月遭受枪击事件、去年12月美国联合健康集团高管枪杀案相联系,誓言“将找出每一个参与这起暴行和其他政治暴力事件的责任人”。
从拉斯维加斯音乐节枪击案(59人死亡)到乌瓦尔迪校园枪击案(21人死亡),从布法罗超市枪击案(10人死亡)到柯克遇刺事件,这熟悉的流程,美国人已经看过太多遍:枪响,降旗,致哀,惋惜,祈祷……然后等待下一次枪响。
一声声枪响,一遍遍刺激着美国人的神经——枪,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哪怕你是它最狂热的信徒。
持枪自由的来源:从集体权利到个人权利的演变
拥枪派最推崇的信条,是古老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1791年,该修正案明确规定“纪律优良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受侵害”。这份诞生于民兵时代的简短条文,其本意是保证各州能够拥有自己的民兵组织,防止联邦政府权力过度扩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第二修正案的解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8年的“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成为关键转折点。美国最高法院以5比4的微弱优势认定,第二修正案保护的是个人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与是否参与民兵组织无关。
这一判决,如同一把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它将一项旨在保障“集体安全”的州权,变成了一项近乎绝对的“个人权利”。
从此,“人人持枪,天经地义”在美国获得了宪法层面的“合法性”,也为日后的血流成河埋下了伏笔。
金钱与政治:控枪为何寸步难行
而在美国意识形态撕裂的当下,枪支问题,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法律与安全”范畴,而成为了一个划分出“我们”和“他们”的政治标签。
以查理·柯克为代表的保守派坚信,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公民有权拿起武器保护自己和财产。在他们眼中,限制购枪,就是缴械投降。即使枪支带来了风险,那也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
而自由派则认为,个人的自由不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当你的“自由”变成了随时可能射向无辜者的子弹时,政府就有责任介入。他们相信,牺牲一部分绝对的个人权利,换取整个社会的安全,是值得的。
讽刺的是,柯克用生命,为自己反对的逻辑提供了最残酷的注脚。他所捍卫的“自由”,最终变成了一颗夺走他生命的子弹。
而在“持枪自由”这一分裂的辩论背后,也掺杂着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美国全国步枪协会等利益集团,每年投入数千万美元用于政治游说和竞选捐款。2016年大选期间,该协会曾为特朗普团队贡献了3000万美元。金钱筑起了坚固的政治防火墙,巨大的资本诱惑下,控枪议题成为美国的政治雷区,议员们选择了集体沉默。
更为讽刺的是,每一次大规模枪击案后,恐惧都会刺激枪支销量飙升。人们怕的不是枪,而是怕在别人都有枪的时候,自己手里没枪。这种“持枪焦虑”,让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形成了一个血腥的商业闭环。
现实困境:枪支泛滥与社会安全的悖论
查理·柯克生前曾多次公开表示:“当坏人闯进你家时,危险的不是枪,是你手里没有枪。”他坚信枪支是保护自由和安全的工具。
然而,现实数据和柯克本人的悲剧却证明,这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幻觉。
数据显示,美国民间拥有枪支约3.93亿支,平均每100人拥有120.5支枪,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与这种“全民武装”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枪支暴力死亡率是有些发达国家的25倍。
每一小时,美国街头就有超过5条生命在枪声中消逝;每11分钟,就有一名美国人死于枪口之下。2023年,美国因枪支暴力死亡的人数超过4万人,几乎每天都有超过100人因枪击事件丧生,这些数字超过了一场中等规模战争的死亡人数。
许多研究表明,家中拥有枪支不仅不能提供保护,反而增加了自杀、意外枪击和家庭暴力致死的风险。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家中拥有枪支的人被自己枪支杀害的可能性远高于用其击退入侵者。枪支更多带来的不是安全,而是更多的危险。
当更多的枪无法带来更多的自由,柯克案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枪支泛滥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再是自卫的工具,而会变成激化矛盾、释放恶意的催化剂。我无法在言论上战胜你,就用子弹让你彻底闭嘴。
这种“寒蝉效应”是致命的。当公开发表言论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又从何谈起?
不仅如此,枪支暴力还限制了美国人日常生活的自由。学生们需要接受 active shooter drills(活跃枪手训练),商场和教堂需要配备武装保安,人们在外出时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这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本身就是对自由的一种剥夺。
当持枪不再代表自由,反而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和军火商手中的钞票,普通民众就会成为枪支暴力的受害者。美国枪支暴力困境循环中,唯一不断增长的是枪支销售额和死亡人数。
(大众新闻编辑 吕原 叶彤)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