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罗永浩与贾国龙关于预制菜的交锋仍在升级,激烈的隔空对峙引发全网围观。随着媒体与网友密集探店,相关讨论也愈发火热。
这场纷争将如何收场不得而知,但该话题之所以持续发酵,也是此前一系列累积问题借由风波的集中释放:预制菜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堂食餐饮以什么方式采用预制菜?如何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事实上,预制菜品已有官方定义。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当时,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还提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放眼市场,连锁餐饮企业不少都采用中央厨房模式,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等,质量稳定和出品一致,支撑起了门店快速复制的能力。当然,在中餐传统文化及消费者普遍印象中,只要没有现场煎炒烹炸的锅气,一道餐食就很难摆脱预制的身份。官方定义、企业标准与消费者的朴素认知,确实存在“温差”。
平心而论,广大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菜品预制。众所周知,菜品制作前期准备甚多,很多菜品还需文火慢炖动辄数小时,若要求每道工序全部下单现做,那肯定不现实。况且今时今日,消费者早已习惯购买速冻冷鲜食材和各种半成品餐食,许多家庭做年夜饭时都会使用预制菜,“预制+加工”省心不少。但能接受菜品预制,并不等于能接受信息不透明、标准不明晰的疑似预制菜品。说白了,大家去餐厅堂食,特别是愿意为更高的价格买单,肯定对于菜品质量与风味有所期待,除了要求干净安全,对于哪道是预制的、哪道是现炒的、哪道是半成品加工的,都希望一清二楚。让信息公开透明,让价格与品质相宜,让大家吃个明白舒心,也是消费者理当得到的尊重。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行业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从小龙虾的辣度,到酸菜鱼的酸度,从红烧肉的咸度,再到糖醋排骨的甜度,都会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调试,并以保鲜技术、冷链物流等的配套支撑,来保证菜品风味获得消费者青睐。越是未来可期,就越需要充分重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敏感点。餐饮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品牌,更应主动带头,把事办到实处,把话说到明处,让消费者看到品牌确保餐食安全与品质的努力与诚意。
作为美食大国,“舌尖上的安全”与“舌尖上的风味”,都是公众的重要关切。无论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餐饮艺术,还是速食食谱、预制菜品的工业化趋势,其实都有其合理性,也满足着不同的消费需求。说到底,所有的讨论,不是要把预制菜污名化,而是要实现透明化。明示“预制”,并非意味着廉价低质,挂着“现炒”,也不是必然品质过硬。无论什么菜式、怎样烹饪,都要讲安全卫生、信息透明,进而独具风味,这才是行稳致远的关键。
(北京日报)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