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鸽生”传奇:跨越时空的忠诚信使

新知 昨天12:16

于梅君

主笔:于梅君

9月3日上午,当8万羽和平鸽在阅兵式后腾空而起、振翅高飞,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这些鸽子就叫“和平鸽”吗?它们为啥如此听从指挥?被放飞后又是怎样找到家的?

和平舞台的“空中精灵”:和平鸽其实是信鸽

在国家重大节日与纪念活动的舞台上,放飞和平鸽已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些翱翔天际的“和平鸽”,实则是品种优良的信鸽。

1949年,巴黎世界和平大会筹备期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受邀创作象征和平的标志。他挥动画笔,描绘出一只衔着橄榄枝的抽象飞鸽,其翅膀呈V字形展开,仿佛在拥抱整个世界。智利诗人聂鲁达看到这幅画后,激动地喊道:“这就是和平鸽!”从此,这一形象成为国际公认的和平、友谊、希望象征,也成为全球反战运动的标志性符号。

据《北京志•信鸽志》记载,1949年10月1日,北京市民共捐赠信鸽15000羽,在开国大典上成就了“万鸽齐飞”的经典画面。其中一羽名为“建国号”的灰鸽,精准飞回300公里外的河北鸽舍,被载入史册。

此后,信鸽在重大活动中不断创造辉煌。1999年国庆50周年,5万羽信鸽组成“50”字样,通过无线电遥控实现同步放飞,技术领先世界。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放飞和平鸽时,采用GPS定位系统,首次实现信鸽飞行轨迹的实时追踪。2025年九三阅兵放飞和平鸽,更是实现“科技升级”,创下三项纪录:规模最大,8万羽信鸽精密编排,动用了12辆特种鸽笼车;同步最准,通过旗语指挥与电子计时器,12个鸽笼门开启误差不超过0.3秒;归巢最快,第一羽鸽子仅用3分42秒,便飞回35公里外的通州鸽舍。

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在空中形成盘旋效果,这背后有着精心的设计。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孙鹏介绍,鸽笼车的摆放十分讲究。鸽子在飞行中遇到障碍物会调头,利用这个特点,可让它们在空中形成盘旋状态。

比如,若鸽笼车搭载的是来自通州的和平鸽,那么这辆车就会被放在广场西侧,当和平鸽朝东飞时,遇到朝西飞的鸽子就会调头,从而在空中形成壮观的盘旋效果。而且,这8万羽信鸽是从超60万羽候选鸽中筛选出来的,淘汰率高达87%,许多鸽子在区级、市级等鸽赛上获过奖,有的甚至还是冠军。

归巢本能:刻在基因里的“回家密码”

放飞的和平鸽完成任务后,大多能在几小时内飞回几十公里外的家,这并非是它们“听指挥”,而是源于鸽类尤其是信鸽无比精确的导航能力,仿佛它们体内装有一副无形的GPS导航系统。

信鸽是家鸽的一个特殊分支,经过千百年的人工选育和定向训练,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归巢本能”与“远程精准导航能力”。将信鸽带到离巢1000公里左右的任何地方,它都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老窝。血统和自身体质都不错的,归巢范围甚至能达到3000公里,这是因为信鸽身上暗藏多重导航系统。

地磁感应:信鸽喙部含有磁性晶体(磁铁矿),能感知地球磁场的强度与方向。研究显示,切断信鸽喙部神经后,其归巢能力下降了72%。

太阳定位:信鸽能通过太阳的位置和移动轨迹判断方向,并能感知人眼看不见的偏振光,即使太阳被云层遮挡,仍能判断太阳方位。

视觉路标:信鸽拥有一双超乎寻常的眼睛,能够识别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地理细节,诸如植被分布、地面颜色差异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赛鸽眼中如同一个个重要路标,帮助它们找到回家的路。

气味地图:信鸽能记住沿途的气味标记(如森林、河流),形成“气味走廊”。2024年新疆赛鸽比赛中,一羽鸽子在沙尘暴中迷失方向,却凭借记忆中的“气味走廊”返回,飞行距离长达1200公里。

本次九三阅兵结束后,也有少数鸽子没有立刻回家,甚至有网友偶遇了疑似迷路的信鸽。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主任邓文洪指出,个别兜兜转转没有立刻回家的鸽子,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迷路。如果鸽子在飞行过程中发现食物丰富的地方,可能停下来取食、喝水。另外,个体之间还会有一定的交流。对信鸽而言,家永远是它们的终点。

严格训练:从“菜鸟”到“冠军”的蜕变之旅

尽管信鸽的先天导航能力很出色,但后天训练同样重要,训练核心就是强化“家”的记忆。通过严格训练,信鸽能在极长距离内准确找到回家的路。如今,信鸽运动已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第73项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完整的竞赛体系。

2023年一次鸽赛中,一羽鸽子在零下20℃环境中坚持飞行,喙部结满冰碴仍坚持返巢,展现出顽强的毅力。这种“超级运动员”是如何练成的?养鸽者要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方式。

家飞训练:在家里把信鸽放出去,鸽子会在家的上空附近盘旋、飞翔,不久后便飞回家里。这是一种巩固性训练,同时也是增强体质、保证健康的需要。

训放训练:将鸽子送往离家较远的地方,让它们飞回家,距离由近及远,从10公里开始尝试,逐步增加到50公里、100公里甚至更远。抗干扰训练:在高压线塔、风力发电机旁放飞,模拟城市环境干扰。负重训练:给信鸽腿部绑上10克沙袋,增强飞行耐力。

集群训练:培养“团队意识”。混合放飞时,将不同鸽舍的信鸽混合训练,避免“跟群迷失”。有时在鸽群中安排经验丰富的“领航鸽”,引导年轻鸽子飞行。经过集群训练的信鸽,归巢率比单独放飞能提高41%,飞行速度提升18%。信号训练,则是通过固定频率的哨声(如440Hz)作为归巢信号,强化条件反射。

信息使者:穿越千年的“羽毛快递”传奇

除了是公认的和平象征,信鸽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在古今中外都立下赫赫功勋。

公元前43年,古罗马将军安东尼围攻穆廷城时,守军指挥官利用信鸽传递告急信,成功与援军里应外合,击退敌军。这一事件被视为最早的信鸽军事应用之一。

唐朝宰相张九龄幼年时便驯养信鸽传递书信,称其为“飞奴”,表明中国在唐代已将信鸽用于民间通讯。古希腊举办奥运会时,信鸽被用来向各地传递优胜者的名字,成为最早的“体育新闻信使”。

1870年普法战争中,巴黎被围困期间,信鸽昼夜不停地往返于伦敦、巴黎和法国其他城市之间,传递了大量关键信息,成为战争中的“生命线”。

1918年,一战期间,美军少校查尔斯•威特尔西的部队被德军包围,他通过信鸽“雪儿妹”传递停火请求。尽管“雪儿妹”被击中一条腿、一只眼,仍成功飞行40千米送达信息,拯救了200名士兵。战后,它被授予战争十字勋章,遗体珍藏于史密森尼博物馆。

据中国军网报道,在我军编制序列中,也有一群特殊“战士”——军鸽。桂林联勤保障中心驻滇某储供基地军鸽队,是我军组建时间最早、如今独有的军鸽训养单位。目前军鸽队已构建覆盖6个省(自治区)重要通信点位的军鸽通信保障网络。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战争的到来,军鸽存在的意义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能有效地从电磁信号盲区或信号不稳定地域向外传输信息,在抢险救灾领域和未来战场上,它们仍大有可为。2008年“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初期,震中地区通信几乎完全中断,救援部队尝试征用地方信鸽,成功向后方传输了第一手重灾区的受灾情况,为后续救援行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知多一点:

信鸽与普通鸽子的“鸽生”差异

信鸽与普通鸽子看似相似,却因人类干预走向不同命运。究竟是什么让它们走向不同的“鸽生”道路?

(一)体型差异

信鸽的楔形体型如同战斗机设计,发达的胸肌占比高达25%—30%,配合收拢时紧贴身体的翅膀,能减少35%空气阻力,这也是信鸽能持续飞行8小时不减速的奥秘。相比之下,普通鸽子圆润矮胖的体型,更适合城市短途觅食,飞行时阻力明显增大。

普通鸽子的羽毛颜色丰富多样,羽质相对较软,主要起到保暖和日常飞行作用。信鸽的羽毛颜色则以灰、雨点、绛色为主,具有一定的保护色功能。此外,信鸽的羽毛质地坚韧,羽轴粗壮,尤其是主飞羽尖端呈尖状,副飞羽紧密排列,这种结构让信鸽在飞行时能产生更大升力,且不易因长途飞行磨损。

(二)眼睛特征

普通鸽子的眼睛多为单一颜色,眼神温和,主要用于日常觅食和躲避危险。信鸽的眼睛锐利有神,被称为“鸽眼”,是鉴定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类型的鸽眼被认为与信鸽的飞行能力、定向能力相关,例如“紫罗兰眼”“绿眼志”等特殊鸽眼,常被视为优良品种的标志。

(三)导航系统与飞行能力

普通鸽子的活动范围通常局限在栖息地周围数公里内,依靠视觉、地标记忆进行短距离移动。信鸽却拥有堪称“生物 GPS”的导航能力,能在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外准确归巢。

普通鸽子的飞行能力有限,通常只能短距离飞行,速度较慢,且容易疲劳。信鸽经过长期选育和训练,拥有惊人的耐力和速度。优秀信鸽的飞行时速度可达60—80公里,比赛中,部分信鸽甚至能以超过100公里的时速连续飞行数小时。

(四)归巢本能

普通鸽子对栖息地的忠诚度较低,即使短暂离开,也不会刻意返回原巢,容易随遇而安。信鸽则拥有强烈的归巢本能,无论被带到多远的地方,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巢穴。长途飞行时,信鸽群会选出“领头鸽”,互相照应,提高归巢成功率。

如今,虽然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但信鸽导航科研仍有很高价值,信鸽竞赛作为现代体育活动也在全球流行。信鸽,这只跨越时空的忠诚信使,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于梅君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