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财经|具身机器人能 “感知世界” 了吗?下一站在哪?

果然财经 昨天10:4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志恒 尹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具身智能机器人与脑机接口技术正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方向,它们不仅承载着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期待,也面临着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诸多挑战。近日,围绕相关话题,记者专访了山东中科先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省机器人研究会副会长李卫民,深入探讨其应用场景、核心优势、研发难点及未来前景。

具身智能机器人:从 “跳舞表演”到 “车间帮手”,汽车制造与家庭服务成关键赛道

谈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李卫民首先指出了其“终极目标”—— 汽车制造领域。“汽车总装生产线目前仍依赖大量人工,若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在此领域取代人工,意味着其智能水平已达到较高层次。”他表示,当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均将目标锁定与整车厂合作,推动机器人落地生产线,这也是行业公认的典型应用场景。

除工业领域外,家庭服务是另一重要方向。“照顾老人、做家务等场景,能充分体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李卫民坦言,但从目前技术来看,机器人的能力仍有较大差距——网上流传的宇树人形机器人炒菜视频中,连打鸡蛋这样的基础动作都难以完成,鸡蛋易掉落、蛋壳混入碗中,足见其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

相较于传统机械臂,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环境适应性”。李卫民解释:“现有机械臂多为第二代纯位置控制设备,动作全靠提前设定,若装配时螺丝孔偏差0.5毫米,就可能无法完成操作;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像人一样主动矫正偏差,更好地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正在跳舞的机器人

不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仍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精准切入需求痛点”,当前多数商用机器人仍停留在商演、展览等表面应用,如跳舞、招手等预设动作,难以解决生产效率提升、家庭劳动强度降低等实际问题,导致租赁业务多处于回本阶段,行业面临洗牌。二是“实验室成果转化难题”,从技术研发到标准化商用、家用产品,需大量数据支撑,且开发模式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截然不同——无需依赖编程预设动作,可直接通过人类动作或运动视频数据训练,这种“自我学习”模式也让技术进步速度显著加快,“今年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较去年已有大幅提升”。

对于未来5年的发展,李卫民持乐观态度。他预测,随着技术迭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逐步普及,且支持“在线升级”—— 企业开发的新功能可直接推送至已售出的机器人,推动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同时,人形机器人企业将逐步开放更多接口,允许用户在硬件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就像工业机器人时代那样,实现“基础功能+个性化应用” 的生态模式。

针对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 “抵触心理”,李卫民认为无需过度担忧:“目前机器人能自主完成的任务有限,还常出现摔倒等‘搞笑失误’,完全取代人类的可能性极低。”他建议企业加强技术科普与引导,未来随着行业发展,相关立法也将逐步完善,规范技术应用与数据安全。

脑机接口:从科研走向医疗,意念控制无人机、打字已实现

除具身智能机器人外,李卫民所在团队也深耕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介绍,该技术通过“脑电帽”采集脑电波,识别人的意识与意图,当前已实现两大核心应用:一是控制无人机编队——在无线局域网内,可通过脑电波指挥3-5架无人机完成上升、下降、转向、反转等动作;二是“意念打字”——无法说话的残疾人戴上脑电帽后,可通过注视屏幕上的字符(涵盖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字及空格等,共40多个字符/命令),将想法转化为文字。

科研人员展示“意念打字”的功能

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该团队的脑机接口产品已销往4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医院,主要作为科研设备使用。“医疗注册许可证预计今年年底拿到,届时产品将正式进入医疗领域,用于康复患者 —— 如帮助残疾人通过脑电波控制下肢外骨骼,或辅助手部术后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李卫民补充道,团队还在探索“脑机接口大模型”,未来有望实现“纯想象控制”,无需依赖视觉注视,直接通过解读脑电波辨识人类想法。

谈及行业研发方向,李卫民提到“完全植入式脑机接口”是国际国内的重点探索领域,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安全隐患,二是技术瓶颈——“人体植入金属异物后,3 个月左右会被角质层包裹,导致脑电信号无法采集,这是当前亟待突破的技术卡点。”

成本方面,李卫民表示目前产品成本已控制在合理范围,随着技术规模化应用,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此外,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结合应用”也值得期待——“理论上,脑机接口完全可以控制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潜力巨大。”

行业展望:人形机器人成主流方向,立法与伦理规范需同步跟进

对于两大技术的未来,李卫民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机器人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我们的社会是‘以人为本’构建的,所有场景与应用都更适配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且它是‘通用型设备’——除了洗衣服,还能做饭、照顾老人,这是洗衣机等专用设备无法比拟的。”他笑称,“每个学自动化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做人形机器人的梦,这或许也受小时候科幻电影、漫画的影响。”

同时,李卫民强调技术发展需与伦理、立法同步:“人形机器人涉及数据采集与隐私安全,就像手机会收集用户习惯一样,未来需通过立法规范企业行为;养老场景中,机器人服务老人的安全性,如避免老人跌倒、受伤等也需更高的技术标准与伦理约束。”

从技术迭代速度来看,无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自我学习”模式,还是脑机接口向“纯想象控制”的突破,都让两大领域的未来充满想象。正如李卫民所说:“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超预期,5年后,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机器人更普及、脑机接口更便捷的生活场景。”

责任编辑:张志恒

张志恒

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