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05年10月成立以来,已走过 20 年发展历程。20年间,科室以“守护重症患者生命”为核心使命,在医院大力支持与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从最初的技术探索起步,逐步成长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开放50张床位、配备99名医护人员的医院重点科室,成为县域内急危重症救治的“主力军”。
技术精进:覆盖多类重症,抢救流程日趋成熟
如今的重症医学科,已熟练掌握重要器官与系统功能监测、支持的核心理论与技能,针对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度颅脑损伤、严重感染等数十类急危重症,形成了成熟的抢救流程与技术体系。为保障救治水平持续提升,科室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通过日常监督规范操作、即时纠错优化细节、月末考核总结提升,将质量管控贯穿诊疗全程,救治能力逐步获得全县人民认可。
人才领航:核心团队引领,技术突破不断
科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核心师资队伍的引领。重症医学一科学科带头人吴艳巧主任医师,深耕临床20余年,自科室成立之初便投身重症领域,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床旁血滤、支气管镜检查等关键技术。2009年从北京朝阳医院进修归来后,她牵头在医院成立气管镜室,推动可屈支气管镜技术落地;近3年每年主导开展 1 项新技术,年均主持专科查房50余次、病例讨论20余次,为科室技术发展定方向、打基础。
重症医学二科学科带头人张金英副主任医师同样是重症救治的“中坚力量”。她不仅精通各类重症抢救技术,更持续推动技术创新:2013年从山东省立医院进修后开展经支气管镜淋巴结针吸活检技术;2019年将重症超声应用于临床,实现重症患者精准评估与治疗;2020年开展人工肝治疗,提升肝衰竭患者救治水平;2021年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学成ECMO技术并成功落地,进一步拉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她年均主持专科查房60余次,以扎实的理论与丰富的经验带动团队成长。
科研与交流:立足临床搞科研,开放合作促提升
在学术领域方面,科室始终保持活跃。吴艳巧主任医师担任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不仅多次在市级会议中分享学术成果与典型病例,还深入县内多家卫生院开展重症知识培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科研方面,科室近年来积极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2021 年参与 “成人颞叶癫痫患者应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状况分析” 课题,同年参与滨州医学院“NT-proBN与STEMI患者MACE预估价值的研究”并发表相关文章;2022年又参与滨州医学院“低年资护士隐性缺勤与组织创新氛围、工作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以科研反哺临床实践。
学术交流方面,科室计划于2025年6月参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主办的第八届泰山灾难医学与应急救援学术交流大会,将以“突出地域特点的灾难医学救援”为主题,分享重症烧伤患者救治的典型案例,与专家共探诊疗流程优化、多学科协作路径;拟于2025年7月参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山东省康复医学会重症血液净化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围绕血液净化技术展开专题交流,深化急性肾损伤、CRRT等领域的合作。此外,科室多次选派骨干参与市级重症技能竞赛,2024年医护人员张猛斩获全市个人一等奖,并代表德州市晋级省级竞赛,展现了科室过硬的技术实力。
人才培养:构建成长体系,储备发展动能
为保障科室长期发展,重症医学科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室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走出去”进修、“请进来”带教、内部培训等多途径培育人才:先后选派夏晓磊医师赴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张猛医师赴安贞医院(专攻 ECMO)、张晓鹏医师赴烟台毓璜顶医院进修,安排专科护士王永超、郝志萍赴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骨干苏莹赴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造;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会诊、查房,以“传帮带”模式快速提升中青年医师能力;每月开展医疗安全教育、急救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助力年轻医护人员夯实基础。目前,科室已有2名医师取得在职硕士学位,每年均有新技术落地,人才队伍的壮大为科室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载风雨兼程,宁津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始终以“生命至上” 为初心。未来,科室将继续通过派遣人员外出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区域重症患者筑起更坚固的生命防线,为全县医疗救治能力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