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9月1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教育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化青少年校园足球综合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有关情况。
校园足球是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会上,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邢顺峰针对山东省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
“山东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我们的使命就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喜欢踢足球的孩子,都能有球踢、有人教、有梦追。”邢顺峰表示,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体教融合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源”,推动青少年校园足球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体系化探索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山东成为校园足球综合改革的 “试验田”。2024年以来,山东成功获批全国唯一的体校与本科高校 “3+4” 校园足球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全国教育系统唯一的新型足球学校建设试点,成功创建1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3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获批1个全国足球职业学院、1 个青少年校园足球 “满天星” 训练营和青少年训练中心共建试点。多项 “国字号” 试点在山东落地开花,走出了校园足球改革创新之路,也有力激发了足球事业发展活力。
二是面向全体普及推广,针对精英培养专长,山东成为足球人才培养的 “丰产田”。坚持 “畅通道、扩规模”,高质量建设 2817 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带动每年 200 万人次参加足球比赛。按照小学、初中、高中 6:3:1 的比例,畅通升学体系,2024 年全省 438 所初、高中学校招收足球特长生 6764 人。曲阜师范大学等 3 所高校新设足球运动专业。设在山东体育学院的国家足球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 950 人,位列全国足球学院首位。2024 年 176 人次入选各年龄段国家梯队,数量居全国前列。历城二中女足获得 1 次世界中学生锦标赛冠军,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实现 “三连冠”。
三是广泛传播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和工作成效,山东成为校园足球经验推广的 “示范田”。围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高校足球人才培养等方面,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主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并推动夏令营成功转型为集培训、竞赛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山东做法,山东省校园足球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持续提升。
邢顺峰透露,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加强校园足球建设”。今年 7 月 30 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一步,山东省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育人环境,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畅通的成长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体教融合 “一盘棋”,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山东省将持续发挥好教体双方月度会商机制,每年统一制定并共同发布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日历。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不同年龄段相衔接的高水平足球队,广泛推动 “名校办名队”。支持各地依托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市县级青训中心,计划到 2030 年实现全覆盖。支持高校与职业俱乐部、省优秀运动队共建专业足球队。
二是推广普及 “一体化”,激发校园足球新活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分学段一体设计足球教学训练指南,把足球纳入中小学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后延时服务,推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足球兴趣小组、社团或俱乐部。推动高校开足上好足球课,鼓励幼儿园开展足球趣味活动。高质量建设3000所左右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 “快乐足球” 志愿服务、公益足球赛等活动,推动男女足协同发展,校校有队、周周有赛、人人参与,激活校园 “绿茵梦”。
三是人才成长 “一条龙”,畅通升学发展新通道。为解决 “12 岁、15 岁退役” 难题、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鼓励各地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校园足球人才 “一条龙” 升学体系,允许小学、初中校队成员在县域内、市域内成建制升学。有序扩大体校与本科高校 “3+4” 贯通培养规模,探索普通高中、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贯通培养试点,为热爱足球运动的孩子打通成长 “立交桥”。
四是赛事体系 “一张网”,搭建竞技育人新舞台。将校园足球赛事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建立覆盖全学段、贯穿全学期的赛事网络。构建以 “省长杯” 足球联赛为引领,青少年足球联赛、特色学校联赛、“体彩杯” 足球比赛为支撑,国际、区域邀请赛为补充的 “1+3+N” 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创新 “周中主客场制”、打造 “最美主场”,让比赛回归校园,让校园赛场成为育人主阵地。
五是政策保障 “一揽子”,强化资源要素新支撑。进一步畅通优秀退役球员入校任教渠道,探索建立优秀足球教师、教练员区域共享机制,每年培训骨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不少于 1000 人次。在社区、公园建设小型多样足球场地,积极推动社会场地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强化数智赋能,打造省级校园足球信息化管理系统。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