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现有体育场地1.93万个,总面积达1627.68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2平方米,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截至目前,八个县(市、区)实现县级“三个一”和136个乡镇(办事处)“两个一”体育建设工程全覆盖。
全市累计14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实现免费低收费开放。体育旅游文化节、国际象棋文化节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认可与支持,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赛、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成为城市品牌赛事,体育赛事品牌打造成效显著。持续完善体育人才引进及后备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全省率先启动体育中考改革,创新成立聊城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篮排足”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不断突破,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做法,有必要通过立法总结固化。
同时,我市体育发展也存在着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尚未得到较好满足、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推动解决。
为进一步夯实体育强市建设法治基石,把全市关于发展体育事业的既定方针政策及时转化为地方法规,推动体育事业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聊城实际,市人大颁布了《聊城市体育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将为全市的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9月12日上午,聊城市人大召开地方性法规公布施行新闻发布会,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磊表示,市教育和体育局作为《条例》贯彻实施的牵头监督部门,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
开展普法宣传,提高群众对《条例》的认可。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广播和纸媒等各媒介渠道广泛宣传《条例》实施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全民健身志愿宣讲、“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促进全民健身、增强学生体质、丰富赛事活动等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内容开展《条例》集中宣传解读。提高人民群众对《条例》的认可度,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浓厚社会氛围。
做好贯彻实施,切实维护《条例》的权威性。一是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资源优势。教体部门将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刚性落实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求,加强体质健康监测,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广本地特色体育项目。组织开展《条例》专题学习培训,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重点对教体领域基层工作人员开展贯彻实施专题辅导,打造一支《条例》宣传普法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以“学《条例》讲《条例》”为主线的法治教育活动。二是推动体育事业全面提升。以《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做好公共场所老旧损毁健身器材更新工作,推进口袋公园、健身步道、球类场地等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办好龙舟、马拉松、轮滑、皮划艇等体现本市特色的体育赛事,积极营造良好体育赛事氛围。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让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在此基础上,将以《条例》为遵循,深化“体育+”融合发展路径。聚焦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严格落实《条例》对中小学体育课程、课时的刚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丰富大课间活动与课后体育内容,将“篮排足”等项目融入教学与竞赛体系,推动建立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
加强监督工作,充分发挥《条例》的法律效能。下一步,市教体局将充分运用《条例》赋予的法律手段,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行动,切实维护《条例》的权威,把《条例》贯彻落实好、执行好,以法之力为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撑起“保护伞”。及时总结《条例》实施好的经验、方法,让《条例》更好服务于聊城体育事业发展,为健康聊城、体育强市建设保驾护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