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谢晓丽 通讯员 杜代喜
特色瓜果文化艺术展览如约而至、独特雕刻编织技艺千年传承、地道民间文艺小剧场播撒文明之种……在山东莘县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遍地开花,文艺作品、文艺项目节节拔高。
在莘县古城镇前三里营村,金堤河畔滩涂上的1100余亩杞柳承载着村民的殷切期望。走进当地鑫板桥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柳编生产基地,一根根柳条在师傅们指尖穿、压、缠、锁,正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新型储物篮、屏风、烛台等柳编产品形态各异,品类繁多,于细节处彰显民族地域特色。
“在省美协艺术家的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从传统农具扩展至国潮灯饰、艺术家居等高附加值品类的蝶变,远销海外,年产值突破2亿元。”该公司项目负责人于传仓信心满满地说,项目还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每年人均增收5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110万元。
“借助‘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和省市县三级结对共建点(联系点),我们成功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进邦、山东省技术能手刘松果老师进行驻点指导,培养出53名懂技术、会创新的柳编能手。”古城镇党委副书记岳修峰介绍。
莘县政府高度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健全文艺人才协作机制,夯实文艺赋能基础。整合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家、创意设计师等“文艺两新”人才资源,成立“文艺两新联合会”,建立人才信息库。截至目前,已培养国家级会员25人、省级会员116人、市级会员417人。
在莘县文庙的青砖黛瓦间,40余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学者整装待发,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齐聚一堂,一场文化盛宴即将拉开序幕。“此次非遗主题旅行线路出乎意料,我们观看了王奉唢呐、张鲁查拳、山东琴书《心里的歌》等10多个演出。在互动区,更是体验感拉满,我小女儿主动跟着师傅们制作雪淼剪纸、拓片,下次有机会我们还来。”一名游客对此赞不绝口。
另一边的嘉年华生态酒店大厅,亦是络绎不绝。“流量来了,生意更火旺了。依托县里举办的非遗活动、红色记忆主题研学活动、啤酒节等,人流量明显多了,我们店的上客率是以往淡季的好几倍。”该酒店负责人介绍,“文艺+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正成为莘县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地处南海之滨的粤港澳大湾区内,莘县黄瓜、香瓜、西瓜等特色农产品正悄然成为广州市民菜篮子里的“新宠儿”。“山东蔬菜(包括莘县蔬菜在内)质优价美,在这边的量很大,每天到货量接近1000吨,占园区市场份额的20%左右。去年山东的来货量在物流园区排名第二位。”深圳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客户中心经理林楚武介绍道,莘县蔬菜在这里叫得响、留得住、站得稳。
质优是畅销的根本,创新营销传播模式是新时代畅销的关键。莘县举办“蔬乡墨韵”美术展、“蔬香境界”摄影展、非遗瓜果雕刻艺术展,将其特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包装与市场营销,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助力农产品成功进入“一带一路”国际市场。同时,强化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络平台合作,通过系统培训与典型带动,全县已形成带动500余人就业的“马西文艺网红集聚带”,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
大王寨镇音乐爱好者“小可”是拥有粉丝超680万人的网络达人,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他回想道,“为帮助家乡的农产品打开销路,结合自身的音乐特长,便将目光锁定在网络直播。以文艺表演,讲好我们的本土故事来增加直播间人气。能有今天的成绩,我感到很自豪,同时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我们要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绿色农业资源,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之路。”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云生表示,借助“文艺两新”力量,厚植文化家底,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创新传播路径,让文艺为莘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