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朱超:以仁心铸医魂 用技术领前行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9-12

2013年,朱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是国内口腔颌面外科的“标杆”,而朱超既是顶尖团队成员,更是院长、院士的学生,留院便意味着优质资源与顺坦前程。但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生养他的这片沂蒙热土。就这样,他成为导师历届学生中第一个到地市级医院工作的人,自此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开启了深耕沂蒙医疗的十余年征程。

初心如磐:以党员担当践医者使命

如今,朱超任临沂市人民医院北城院区口腔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兼山东省医学会口腔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转化医学会口腔智造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省级学术职务,多次在省级会议分享临沂口腔诊疗经验。但无论职务如何变,“患者需求”始终是他的核心考量。

为方便上班族、学生就诊,他主动将专家门诊定在周日,这一坚持便是十年。“周末不用请假缺课,患者看病更省心。”2019年10月20日,他创下单日门诊123人次的科室纪录。考虑到很多患者都是远道而来,朱超总是尽最大努力看完当天所有患者才下班,为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针对本地口腔粘膜血管瘤患者“看病远、贵”的痛点,2016年朱超重返上海九院进修激光治疗技术。学成回临后,他率先开展钕激光治疗新技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治疗。此后,他通过学术讲座向县区同行推广技术,逐渐形成“口腔血管瘤首选激光治疗”的共识,切实解决了老区百姓的就医难题。

2018年,朱超作为“中德医疗交流项目”成员,赴德国鲁尔大学附属KNAPPSCHAFTS 医院访学三月。他既学习国外诊疗流程与管理理念,也向德国同行展示临沂在阻生智齿拔除、血管瘤治疗上的特色技术。归来后,他借鉴他山之石,进一步优化科室诊疗流程,让复杂智齿拔除风险更低、恢复更快。

 携手共进:以“传帮带”凝聚团队合力

临床之外,朱超还是深耕教学的“引路人”。他现任口腔颌面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多次获评“优秀教师”“优秀住培管理者”。作为教研室主任,他统筹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粘膜病学》课程安排,还亲自承担大量理论课、实验课,同时还参与临床医学专业《口腔科学》授课。

 “讲课容不得马虎,学生是未来基层医疗主力,我讲错一点,他们就可能走弯路。”朱超每节课都会提前一个月备课,将最新诊疗指南、临床复杂病例融入教学,让抽象知识更直观。作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等院校的研究生导师,他全程跟进研究生培养,从选题到论文修改都亲力亲为,力所能及为学生打造最好的平台。截至目前,他已带教硕士研究生13 名,4 人顺利毕业,首个学生留院工作两年多,如今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例。“看到学生独当一面,比我自己拿奖还开心。”

精研不辍:以技术创新引领学科发展

入职伊始,朱超便未放下科研。2014 年,工作刚满一年的他,挑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一难题。他白天看门诊、做手术,晚上和周末泡在办公室查文献、改材料,申报材料前后修改不下20遍,常熬到凌晨两三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同期还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截至目前,他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7 篇(第一/通讯作者7 篇),获国家实用专利1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临沂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始终扎根临床:“口腔骨组织工程” 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临床,帮助骨缺损患者优化方案、缩短恢复时间。

今年,朱超入选医院首批优秀青年科主任培养计划。“入选后总觉得弦绷得紧,生怕辜负医院和患者的信任。”这份压力成了他的动力。从放弃顶尖平台返乡,到十年坚守周末门诊,从突破技术痛点到深耕教学科研,朱超以“仁心”为底、“技术”为翼,在沂蒙医疗沃土上默默耕耘。他用行动诠释:医者的价值,不仅在救死扶伤的本领,更在扎根需求、守护一方健康的担当。

(临沂市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姜曼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