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尉伟 通讯员 赵亚辉 孟蕾
燕山派出所辖区内的燕南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同时汇集多所学校,居民结构多元,使得社区治理常面临“需求多样、矛盾易生”的挑战。
今年56岁的刘万春,却成功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使社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被居民亲切称为“万春大哥”。他常说:“跟群众打交道,就要多些换位思考,站在群众视角看看他们真正想要什么,不能只讲冷冰冰的规定,为亲友办事咋尽心,为群众办事就该咋尽心。”正是这种尽心尽力的支撑,让他在日常工作中总能向前一步、深挖一层,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下沉社区做宣传,“反诈板凳会”守好钱袋子
针对近年来高发的电信诈骗,刘万春创新推出“反诈板凳会”——每周一次,在社区小广场上,几个马扎围成一圈,民警、网格员和居民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讲解反诈知识。
“各位叔叔阿姨,最近刷单和投资理财类诈骗特别多,我教大家三个识别要点……”刘万春的声音清晰洪亮,宣传单页上的专业术语被他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这种“法治宣传下沉社区、精准滴灌”的方式,成了燕山派出所的一项创新实践。70多岁的居民王女士感慨道:“坐在这儿听万春讲,比光看传单明白多了!以前总觉得诈骗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得多长个心眼。”“反诈板凳会”不仅提升了居民的防骗意识,更成了收集民意、融洽邻里关系的重要平台。
除此之外,刘万春还联合社区居委会开展“反诈送上门”活动,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亲自上门讲解反诈知识;同时,他还建立了社区反诈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分享反诈案例,让反诈知识时刻伴随在居民身边。在刘万春的努力下,燕南社区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大幅下降,居民的防范意识显著提升。
靠前一步察实情,用心用情解“心病”
刘万春深知,社区工作不能等群众上门,而要先人一步、主动发现。每周,他都会与居委会干部、网格员召开见面摸排会,汇总近期问题、研判纠纷线索。正是在这样的会议上,他了解到一起棘手的邻里纠纷:60多岁的老王在自家养了许多鸽子,邻居因噪音和卫生问题多次投诉,但社区多次调解无果。
刘万春没有急着上门做工作,而是先调查事情缘由。他了解到,老王长期受痛风困扰,养鸽子是为了吃鸽子肉治疗痛风。“关键不是鸽子,而是他的病。如果不能解决病痛,即便强制清理鸽子,矛盾还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刘万春说。
于是,他四处打听,找到一位擅长治疗痛风的老中医,随后上门与王先生沟通:“王大爷,我上门是为了帮您解决问题的。您痛风难受,我已经了解了,但吃鸽子肉这是偏方,不科学,也不卫生,咱们小区这么多孩子,万一影响了他们,怎么办?我帮您打听到一位专治痛风的专家,您先去试试,两周后我再来回访。如果没有效果,咱们再想别的办法。”老王听后深受感动,当场答应尝试就医。两周后,他的症状明显缓解,便主动处理了鸽子,邻里关系也得以缓和。
这起纠纷中,刘万春没有就事论事只解决“鸽子纠纷”,而是从社区居民的身体需求切入,不仅帮忙寻找老中医,更用贴心关怀理顺了邻里关系。这正是刘万春在日常工作中“靠前一步察实情”的缩影。在他看来,只有先走进群众心里,才能摸清问题背后的核心诉求,找准矛盾的“命门”。
细处着眼观微象,四两拨千斤巧沟通
在刘万春看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语气,甚至一次沉默,都可能成为他理解群众心理、打开沟通局面的突破口。他总结道:“群众工作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观察、倾听和感受的艺术”。
某日,社区两位居民因楼道公共区域堆放杂物问题发生争执。刘万春到场时,注意到堆放杂物的老张虽然言辞激烈,却不时揉搓右手腕,显得焦躁不安。他将两人安抚、分开后,问及老张的身体状况。
老张便说出实情:近来他手腕旧疾复发、加之孩子又不在身边,本就无力整理,又觉得邻居语气不善,才会情绪激动。刘万春当即联系老张的子女,陪同老人前往就医。同时,对另一户居民温和解释:“张大爷是因为手腕旧伤发作,才情绪激动。年轻人呐,理解一下老人的不便之处,明天我帮着你们一起收拾。”
第二天,刘万春在调解时,不仅协调双方达成了清理方案,还组织社区志愿者帮助老张整理物品,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
“很多时候,表面上的纠纷背后都有实际困难。我们要学会读懂那些还没说出口的话,”刘万春这样说道。通过敏锐的观察和贴心的关怀,他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温暖了群众的心。这种注重细节的工作方法,让刘万春能够在矛盾爆发前介入,用理解和关怀化解隔阂。
刘万春的工作法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件件小事中彰显出基层民警的担当与智慧。燕山派出所所长崔峥评价说:“万春哥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有原则、做事有前瞻性的人。只要是群众关心的事情,他一定会第一时间高质量完成。他是我们全所学习的榜样。”
在老旧社区治理这篇“大文章”中,刘万春把群众当亲友,把社区事当家事。这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区的鲜活实践,也是一名普通民警献给群众最温暖的承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