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7月25日,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打造粮食减损机制化全球交流平台。大会汇聚多国农业部长、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专家,围绕粮食减损治理、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研讨,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9月,首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举办,多位农业部长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表重要主张,各方达成十项共识性成果。四年来,各国积极响应“济南倡议”,多国将粮食减损纳入国家战略,加力推进粮食生产加工设施改造升级,大力推进粮食减损科技研发推广,通过多双边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国际社会对粮食减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加剧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已经成为粮食减损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时隔4年,大会再次选址济南,这既是国家对山东农业大省优势地位、粮食生产及减损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济南承办首届大会能力作风的高度认可,更是事关提升济南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
25日上午,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回顾》,期待在全面系统提炼各国与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实践以及应对当前主要挑战基础上,聚焦系统性障碍与能力短板,协同推进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公众教育与国际合作,推动更具雄心的全球行动方案,发挥不同类型的行动主体在粮食系统各环节的独特作用,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目标。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成为科技赋能粮食减损的样板。示范区内,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粮食生产,从播种到收获、储藏,实现了智慧化管理。田间的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象等数据,为精准种植提供依据。
在粮食全链条减损工作上,济南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精准发力,打造全国首个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
夯实粮食丰收基础,济南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成6个技术集成万亩示范片,整建制打造“吨粮”“吨半粮”生产能力优势片区,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900万亩次以上。截至2024年,济南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
济南不断加强高质高效农机推广应用,抓好粮食烘干仓储体系建设,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44%,小麦、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下降到0.72%、1.45%,粮食烘干吨位达1.55万吨/天。在全省率先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域全覆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五统一”管理。
济南市实施绿色仓储升级改造行动,2021年以来累计升级改造储粮仓房33.4万吨。2024年,济南市地方储备粮储存综合损耗率为0.59%,超标准完成省对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当年实际完成出库的地方事权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的要求。
济南持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今年1-4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2家、营业收入187.6亿元,1-5月全市农产品出口额33.7亿元。
此次大会将实地观摩考察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该基地依托“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体系,星河AI深度赋能粮食生产全链条。监测体系整合卫星遥感(天)、航空监测(空)、地面传感(地)及物联网(网)技术,构建了覆盖区域的田间气象、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关键要素的综合监测服务平台。同时,通过智能农机装备的集成应用,实现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精准农业”实践,显著提升了作物单产水平与品质,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实地观摩考察的另一个地点是济南市莱芜区王老村。这个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姜种植面积300余亩、年产量达260万斤,建成高标准绿色果蔬种植基地,全村仅林果产品、有机蔬菜产品两项,人均收入即达到3.5万元。王老村还以“天上的街市”为创意源泉,布局了特色民宿、咖啡厅、“泉水人家”市集等多种业态,设置了陶瓷制作、古琴演奏、茶艺研习等非遗技艺体验工坊,充分呈现济南市“泉韵乡居”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成果,全面展示山东美丽乡村建设新风貌。
当前济南正处于跨越赶超发展的窗口期、黄金期、关键期。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召开,为济南进一步开展对外交流、传递泉城名片、扩大国际朋友圈提供了新窗口、新平台。这次大会,为济南学习借鉴国内外节粮减损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供了有力契机,也让济南有机会展示和分享推进粮食减损、保障粮食安全的济南实践、济南示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