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就像有台拖拉机日夜轰鸣,想片刻安宁都是奢望。”十一年前的一场颈部肿瘤手术,让内蒙古的田女士(化名)坠入无休止的耳鸣深渊。
当她自述房颤与高脂血症病史,带着抗凝药走进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鸣疾病科诊室时,摆在侯志强主任面前的是棘手的“两难”抉择:若进行积极治疗,可能引发一系列副反应;放弃治疗,患者余生必将被耳鸣吞噬。
这场险象环生的“静音行动”,究竟该如何破局?
被耳鸣偷走的十一年
时间回溯到2014年,颈后脂肪肉瘤术后,耳鸣悄然潜入田女士的生活。为摆脱耳鸣困扰,她曾辗转多地求医,甚至尝试中药调理长达五年,却依然挡不住听力低频下降的迹象。
2024年,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她的耳鸣骤然加重,变为持续不断的轰鸣,睡眠一次次被撕裂,社交也成了难以忍受的煎熬,摆脱耳鸣、寻求康复成为她最迫切的愿望。
渴望中的千里奔赴
就在田女士近乎绝望之时,一次旅行途中,手机上一则关于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侯志强主任的报道让她看到了希望。报道中多位慢性耳鸣患者经侯主任治疗后康复的经历,令她激动不已,当即决定调整行程、直奔济南。
入院后,侯志强主任为田女士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检查与评估。他提出采用综合特色疗法,也就是耳后注射药物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该疗法能够精准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改善耳周微循环,对于缓解慢性神经性耳鸣具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田女士病情复杂,使该治疗方案叠加了三重风险。“一是颈后脂肪肉瘤术后形成瘢痕粘连,使得臂丛神经与椎动脉的位置变得难以确定,大大增加了穿刺难度;二是房颤需长期服用抗凝药,这无疑会增加颈部穿刺后出现血肿及出血的风险;三是高脂血症与房颤并存,让围手术期的心血管管理风险也随之上升。”侯主任直言,这样的全身情况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有很大的风险。
何时调整抗凝药的使用?怎样精准把握穿刺的时机与深度?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达成最佳治疗效果?每一个问题都宛如一道难关,每一步的预判与操作,都是对侯志强主任及其团队的极大考验。
慢性耳鸣并非“绝境”
在侯志强主任的周密部署下,这场耳鸣“攻坚战”如期打响。团队成员紧密配合,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幸运的是,整个治疗过程不仅成功规避了三重风险,更以精准高效的操作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
“轻多了!很久很久没这么清静过了!”十一年来,再次重回“静界”的田女士,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哽咽。
侯志强主任表示,即使是病程长达十年以上的慢性耳鸣,也绝非“不治之症”,很多耳鸣是能够得到缓解的。治疗的关键在于进行系统、专业的评估,精准找出可能诱因及伴随问题,进而为患者量身制定出个性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经过科学干预,耳鸣患者有望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重拾生活信心。
耳鸣了,怎么办?
专家提出“五级防御攻略”
1.保证优质睡眠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耳鸣感受,建议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让身体和听觉系统得到充分休息。
2.做好情绪与压力管理
长期焦虑、紧张或压力过大会加重耳鸣症状。可通过冥想、深呼吸、适度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学会主动放松身心,减少精神负担。
3.远离噪音,科学用耳
避免长期处于嘈杂环境,必要时佩戴耳塞保护听力;减少耳机使用频率,尤其避免长时间高音量聆听(建议单次使用不超过1小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给耳朵留出“休息时间”。
4.减少对耳鸣的过度关注
过度留意耳鸣反而会放大不适感,形成“关注-焦虑-耳鸣加重”的恶性循环。可通过专注工作、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降低耳鸣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5.调整饮食结构
限制酒精、浓茶、咖啡的摄入,这类饮品可能刺激神经兴奋,加重耳鸣;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食用,保持饮食清淡均衡,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稳定。
侯志强主任提醒,如果耳鸣持续加重或伴随听力下降、头晕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