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日前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截至7月23日下午,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195例。
基孔肯雅热刷屏
这个名字拗口的传染病
是哪种蚊子传播的?
武汉情况如何?
又该如何科学防范呢?
一
这种蚊子长啥样?
这就是蚊子界的“花臂大佬”: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
(图源:云南疾控)
这两种蚊子通体深黑,身体和腿上布有醒目的银白色斑纹,喜欢孳生于积水的容器中,每年4月至10月为繁殖高峰期。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为叮咬高峰时段。
湖北省是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Ⅱ类地区,武汉市尚无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既往也未报告过该疾病。白纹伊蚊在武汉市广泛分布,一旦有病例输入,存在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二
被“花蚊子”咬了,就会得病吗?
基孔肯雅病毒传播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路径。
当一只“花蚊子”叮咬了正处于病毒血症期的病人后,病毒便进入蚊子体内增殖。经过2天至10天的“孵化期”(外潜伏期),这只蚊子就变成了“移动病毒库”,当它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注入新宿主血液中。
注意
并非所有“花蚊子”都携带病毒,只有叮咬过病人的蚊子才可能携带病毒。基孔肯雅热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如交谈、拥抱、共餐)或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三
基孔肯雅热?登革热?
傻傻分不清楚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该病主要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流行,我国口岸也持续面临输入风险。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在3天至7天内(最短1天,最长12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
高热
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
关节疼痛
疼痛剧烈,常伴有肿胀。
其他症状
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疲劳和皮疹等。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与伊蚊传播的另一种蚊媒疾病--登革热非常相似,但二者也有所差别,基孔肯雅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药物,但大多数患者能够完全康复。需要注意的是,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影响生活质量。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风险较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格外警惕。
四
不要慌张,可科学防控
健康提醒
▸近期计划出游人员:出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做好防蚊虫叮咬的防护准备。
▸出游返汉人员:如有从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地区或广东佛山顺德返汉的,12天内需密切监测自身健康状况,严格防蚊。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以下是具体措施:
1
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
▸ 每周给水培植物换水;
▸ 清理房前屋后、阳台等露天场地的瓶罐、轮胎等积水容器;
▸ 定期检查空调托盘等易积水区域。
2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室内安装纱窗纱门,或待在有空调的室内场所,睡觉时使用蚊帐;
▸在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涂抹驱蚊液。
3
灭杀成蚊,减少传播风险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灭蚊。
(湖北发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