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张女士最近总被便秘困扰,这天早上她蹲了半小时厕所仍毫无进展,想起家里备着开塞露,便匆匆拿出来使用。由于着急用力,她没仔细看说明,直接将开塞露的开口端对着肛门猛力一塞——一阵剧烈疼痛传来,随后便池里出现了鲜红的血迹。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直肠黏膜被戳破了一个约1厘米的伤口,诊断为“直肠损伤”,需要住院治疗。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近期多家医院接诊了类似患者,都是因自行使用开塞露不当导致肠道损伤。小小的开塞露为何会变成“伤人利器”?便秘时到底该如何科学应对?听听济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纪德辉怎么说。
开塞露使用:这些“雷区”要避开
纪德辉介绍,开塞露是家庭常备的通便药物,其原理是通过甘油或山梨醇的高渗作用,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反射,同时软化大便。但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可能造成伤害。
• 错误操作是主因:很多人像张女士一样,使用时不注意姿势和角度,直接将硬质开口端用力插入肛门。肛门和直肠黏膜非常脆弱,若遇到坚硬粪块阻挡或用力过猛,极易造成黏膜划伤甚至穿孔。
• 忽视细节埋隐患:使用前未润滑开口端、插入深度过深(超过3厘米)、患者本身存在直肠溃疡或炎症等,都会增加损伤风险。
正确用法:使用前先将开塞露颈部轻轻挤压,使其圆润光滑;患者取左侧卧位,放松肛门,将开口端缓慢插入肛门2-3厘米,挤入药液后保持原体位5-10分钟再排便。儿童使用时需更谨慎,建议由家长操作。
认识便秘:不只是“排便难”那么简单
便秘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排便费力。
• 常见诱因:饮食中膳食纤维不足、饮水量过少、久坐不动、排便习惯不规律等生活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影响;长期服用钙剂、铁剂、抗抑郁药等药物副作用。
• 危害不容小觑:短期便秘会导致腹胀、食欲下降;长期便秘可能诱发痔疮、肛裂,增加直肠脱垂风险,甚至影响心脑血管健康(排便时用力过猛可能诱发心梗、中风)。
便秘应对:分级处理更科学
根据严重程度,便秘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应对方式各有不同。
1. 轻度便秘:调整生活方式是关键
• 饮食调整: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苹果、火龙果等),同时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 运动干预: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腹部按摩(顺时针方向,每次5-10分钟),促进肠道蠕动。
• 习惯培养:每天固定时间排便(如晨起或餐后),排便时不玩手机,避免久蹲。
2. 中度便秘:合理用药辅助
若生活调整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 容积性泻药:如小麦纤维素颗粒,通过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适合老年人。
• 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安全性较高,适合儿童和孕妇。
• 慎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大黄等,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黏膜,导致药物依赖。
3. 重度便秘: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若便秘持续超过3个月,伴随腹痛、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做肠镜、粪便常规等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必要时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灌肠或手术干预。
特别提醒:这些情况别硬扛
出现以下场景时,建议尽快就医:
• 排便时突然剧烈腹痛,伴随呕吐、停止排气;
• 粪便带血或黏液,颜色暗红或黑色;
• 长期便秘突然加重,调整生活方式后无改善;
• 使用通便药物后出现严重腹泻或腹痛。
小小的便秘背后,藏着对健康习惯的考验;看似简单的开塞露使用,也需要掌握科学方法。记住,通便的目的是恢复肠道舒适,而非“硬来”。遇到排便困难时,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真正守护肠道健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