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康复医学用技术破局老龄化,为基层康复医疗树标杆

南方都市报 07-24

开栏语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蓝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跃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县域医疗的“夹心层”,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精准帮扶下,打造出康复科等六大优势专科,实现了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报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推出“强专科·惠民生——县区级医院优势专科巡礼”系列报道,聚焦这些扎根基层的医疗力量,记录他们如何破解“大病不出县(区)”的难题,用技术革新与服务升级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康复需求激增,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杨庆贤带领团队,以“技术下沉”与“精准康复”为双翼,打造区域康复高地。通过引进中枢整合治疗、超声介导微创技术、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手段,科室不仅填补了本地多项技术空白,更让脑卒中、骨关节疾病等高发患者“少跑路、早康复”。如今,这里年收治患者超1400人次,年门诊量突破2万,成为粤北地区康复医学的“标杆样本”。

“中枢整合”破题中风康复

外骨骼机器人重塑行走希望

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传统康复手段侧重肌力训练,但患者常因动态平衡能力缺失,陷入“能站不能走”的困境。清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引入的“中枢整合技术”,将康复焦点转向大脑功能重塑。58岁的陈某因脑梗死入院时,左侧肢体无力自主活动。康复团队通过动态评估,发现其本体感觉严重退化,随即定制站立平衡训练、高低踏板适应性练习等方案。仅5天,陈某从卧床到独立行走,站立平衡达3级。

技术迭代的脚步不止于此。针对卒中后步态异常,科室引入外骨骼机器人,以“精准生理步态”替代传统人工训练。该设备通过智能调控步长、步速,强制患者遵循正常运动模式,避免错误姿势固化。临床观察显示,配合机器人训练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率显著提升,步行稳定性明显改善。“过去患者需辗转广州求医,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水平的康复。”杨庆贤说。

超声引导“一针止痛”

PRP技术让关节重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经历,印证了微创技术的“神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药物可精准直达病变神经根,部分患者治疗后当场起身行走,住院周期从12.5天缩短至7-10天。“超声就像医生的‘透视眼’,既能避开血管神经,又能动态调整进针路径。”科室技术骨干介绍,这项无辐射的“绿色技术”已惠及超千例患者,门诊随治随走率达40%。

面对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井喷需求,科室将PRP(富血小板血浆)技术作为“再生医学”突破口。62岁的陈女士因重度膝关节炎面临关节置换,两次PRP注射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软骨修复迹象显著。“PRP释放的生长因子能激活组织自愈力,这对延缓手术至关重要。”目前,该技术已拓展至半月板损伤、糖尿病足等难愈创面。

上下联动织密康复网

中西医融合开新方

作为清远市规模最大的康复中心之一,科室不仅是技术高地,更是区域转诊枢纽。通过“评估—转介—追踪”闭环,脑卒中、骨科术后患者从上级医院转入后,可经绿色通道直达病房。病情稳定者再下沉至医共体单位,由科室团队远程指导,确保康复不断档。“承接下转患者数量显著增加,真正实现了‘康复不出区’。”杨庆贤表示。

在康复领域所涉及的常见慢性病管理上,科室打出“中西医组合拳”。COPD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排痰训练等现代康复手段,辅以穴位贴敷和中药内服,肺功能明显改善;骨关节炎患者通过针灸联合冲击波治疗,复发率有效降低。科室还创新推出扫码观看康复教程、微信随访等“云服务”,让慢病患者实现居家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探索AI辅助康复评估,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基层。”杨庆贤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陈雯

视频、摄影 南都N视频记者 马强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