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印象深刻的六本新书:答案在书中飘

书坊 07-24 169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黄体军

2025年已过半,在阅读过的新出版的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六本,分别是《明清士大夫的“书籍之交”》《假如莎士比亚有妹妹——伍尔夫论女性与写作》《鸟之云》《黑色工作室》《北小京看话剧》《中国式母女》。

《明清士大夫的“书籍之交”》:

以书为礼,不亦乐乎

本书2025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升。

中国文人士子之间互相赠答诗文的传统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就有了萌芽,而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高峰,那么他们之间互相赠书,以书为礼,以书会友,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赠书与赠答诗文没有同步?本书在这些方面为我们填补了很多知识点的空白。

印刷术虽在唐代已经出现,但其普遍应用则在宋代,但宋代印刷品主要是日用之书及经典著作,个人著作印行较为少见。真正普遍印刷个人著作是从明代开始的。由于书业发达,书价下降,书籍进入了一个爆炸性增长期,这为以书为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与宋、元多以官刻版为赠不同的是,明代开始多以家刻本为赠,而且多选择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所谓“寿之梨枣,以广流传”,指的便是文字刻在木板上可以长久保存。明中期后,文人士子互相赠书蔚然成风,书作为雅礼,成为被主流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重要方式。

《假如莎士比亚有妹妹——伍尔夫论女性与写作

女性写作需要什么条件

本书2025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译者符梦醒。

“女性想要写作,必须具备两样东西,金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大概是英国意识流文学大师伍尔夫留下的最被广为传颂的一句话。她为何这么说?

在《女性与小说》一文中,伍尔夫分析了为何在十八世纪以前没有持续的女性写作,为何十八世纪以后女性开始跟男性一样持续地创作,为何写作在当时仍然采用小说的形式,而非诗歌和戏剧,为何十九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爆发期,从而指出闲暇、教育、金钱和在家里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对于女性写作的至关重要性。

伍尔夫1882年生于英国伦敦,1941年去世。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她是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并列的意识流文学三大代表人物。除了写小说,她还是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驱。

本书所选三十八篇评论文章,彰显了伍尔夫对于女性文学的历史,女性与写作的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洞见,是她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也成为很多女性写作者的文学指南。

《鸟之云》

何处为终老之所

本书2025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安妮·普鲁,译者陈雍容。

很多中国读者对普鲁这个名字可能稍感陌生,但人们或多或少应该知道李安导演的曾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的电影《断背山》,这部电影即是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普鲁为当代美国重要作家,193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88年即53岁时才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明信片》《船讯》《树民》等,短篇小说集《心灵之歌》《断背山》《恶土》《随遇而安》。曾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文学奖等。

《鸟之云》是普鲁的一部非虚构作品,是当时这位年届68岁的女作家构建晚年安身之所的故事。鸟之云是她2003年买下的一块位于美国怀俄明州北普拉特河边的一块旧牧场,占地640英亩。普鲁初次见到它时,正值大风天,天空中有朵云形状像一只巨大的鸟,她便给这片旧牧场取了个新名字——鸟之云。

但鸟之云最终并没有成为普鲁的终老之所,因为每年冬天它就被大雪和狂风牢牢封住,进出牧场的唯一的道路成了鸟之云的阿喀琉斯之踵,作家不得不搬到别处过冬。最终普鲁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我多么爱这个地方,这并不是,也永远不会是我梦想中的那个最后的家。”

《黑色工作室》

见证写作在孤独中日复一日地进行

本书2025年4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安妮·埃尔诺,译者黄荭。

“在普鲁斯特的比喻中,我感受到了美与灵光,但我自问这对我的写作是否必要:对我来说,传达一种感受、一首风景并非不可或缺。”“对于写一本关于我母亲的书,我有一些顾虑,因为《位置》。此外,我还害怕用过于枯冷的笔触去书写一个女人的命运,我真的不会写历史‘画卷’。这就是我倾向于写我母亲的原因。”

以上是《黑色工作室》的日记片断。时至今日,我们读到的作家日记多是作家去世后由他人整理出版的,像埃尔诺这样在生前就将自己日记出版的,少之又少。因为日记具有高度私密性,它往往是作家思想和精神最后的藏身之地,是不轻易示人的。

对于埃尔诺这位法国女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读者应该不陌生。那么这位大作家为何执意在生前出版了这本汇集了她1982年至2015年日记的《黑色工作室》呢?

其实埃尔诺本人是有纠结的,“把这些被视为私密的日记内容公开,在我看来,以这种方式展示自己和写作‘肉搏’的痕迹是危险的,甚至是不谨慎的。”纠结过后又有自我辩解和宽慰,“见证写作如何在孤独中日复一日地进行,这也是出版这本日记的初衷。”

《北小京看话剧》

匿名与不再匿名

本书2025年4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孟丹峰。

如果写一部中国当代剧评史,北小京将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名字。

从2012年开始,剧评家孟丹峰即以北小京为笔名,在自己的公众号“北小京看话剧”上写独立剧评,一写就是十三年年。此次出书共收集了北小京自2012年至2023年写下的二百六十五篇剧评,因为“童言无忌”,不讲人情世故,又见解独到,曾在戏剧界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十多年间很多人都在猜测:北小京是谁?是男的还是女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

直到2025年4月1日的《北小京看话剧》新书发布会,人们才一识北小京真容:原来此北小京是戏剧圈内人孟丹峰。

对于为何匿名写作剧评,孟丹峰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作为一名写戏剧评论的隐身者,我为求得独立思考的空间,多年前选择亲手将自己与繁世隔开,在剧场与书桌之间逃出一条隐形的路。这并非一个预谋已久的计划,事实上2012年春天的那个傍晚,当我写下第一篇剧评时,我仅想说一些真话。”

既然匿名写作带来了自由,那又为何决定摘掉面纱,不再匿名了呢?孟丹峰坦言, 经过一番思考后,她决定将匿名的北小京与真实的孟丹峰合并在一起,做唯一的自己。

相信不再匿名的孟丹峰,会一如既往保持匿名的北小京的“真诚、独立、见解独到、对剧不对人”的风格,继续用一篇篇份量十足的文章在剧坛发声。《北小京看话剧》一书的出版是一个新的开始,如孟丹峰在后记所言,让我们共同期待:“好啦,现在开始,让我们重新相识。在剧场里。”

中国式母女

母女和解有无答案

本书2025年6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肖楚舟等。

中国式母女关系有何特殊性?母女之间可以做朋友吗?可以相互平等地谈论爱情、婚姻和性吗?在母亲的爱与牵挂中有无控制?在女儿对母亲的爱中有无叛逆和逃离?母女之间是天然的盟友,是否也是天然的对手?结婚和生育问题常常是母女争执的原因,为什么即使是“独立女性”也无法逃避这个问题?

《中国式母女》是一部列入“译文纪实”系列的非虚构作品。眼下中国非虚构文学方兴未艾,“译文纪实”系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书并没有为母女关系的和解提供标准答案,但为我们重新审视母女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理解和接受彼此的不同,母女既是母女,也是有各自人生经历和结局的独立个体,甚至接受永远无法彻底理解彼此的结局;如果母亲真心希望女儿幸福,就该给她自由;如果想让女儿自由,母亲自己也要活得自由,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责任编辑:黄体军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