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永加
近日,由陈佩斯导演的电影《戏台》即将上映,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江湖戏班在京城戏台上夹缝求生的故事。老北京戏园子最多的地方是大栅栏,这里的戏台引人瞩目,故事自然也不少。
老北京人爱到戏园子听戏,而大栅栏里最具特色的就是戏园子,在北京可谓首屈一指。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惟正阳门外最盛。属于大栅栏内者五处:曰庆乐、曰庆和、曰广德、曰三庆、曰同乐轩。”此外还有中和园以及文明茶园、第一舞台和正乙祠戏楼等。
大栅栏的来历其实很简单。清顺治元年,“京师内外大小衢巷,设立护门栅栏”,以后又不断增设栅栏,起到维护城市治安的作用。随着北京城商业的崛起,商家们也学着出资建起了高大的栅栏,也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并有一个安定的经营环境。那时他们会在栅栏上方钉个木板,标着街道胡同名字,人们图省事就直呼它们为“栅栏”。
特别是前门外的大栅栏,是最有名,也是最为人熟知的,到清中叶,大栅栏一带发展成为京城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老百姓休闲消费的乐园。清杨静亭《都门杂咏·市廛门》中有一首诗,描述了大栅栏的繁盛景象:“画楼林立望重重,金碧辉煌瑞气浓。箫管歇余人静后,满街齐响自鸣钟。”
徽班进京后,大栅栏的戏园子成了名伶竞相登台演出的重要场所。据清道光时期国子监学正杨懋建《梦华琐簿》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
后来的杨月楼、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谭富英等一大批京城名角都在此演出过。
当时,为了便于演出,名家们都会选择在大栅栏一带设寓所。在《鞠台集秀录》中记载了86位名伶分别住在大栅栏一带的韩家潭、百顺胡同、大外廊营、李铁拐斜街、陕西巷、石头胡同和樱桃斜街等。
大栅栏的老戏园子大体形制差不多,据《鞠部丛刊》描述:“京师戏园,构造简单,占地亦不大。所设之坐仅长案、长条凳而已……各园之容积,大者可坐一千三四百人,小则千人而已。开闭窗户极多,夏日除逢盛暑,余则微风习习,尚不至挥汗也。”后来随着西方建筑形式的传入和歌剧的影响,上海出现了很多新式的戏园子,此后北京修建新的戏园子时大都模仿上海戏园的规模和形制。所以,大栅栏街不仅有热闹非凡的老式戏园子,也拥有第一舞台、文明戏园等新式戏园,成为名角名班轮番上阵、互打“对台”的阵地。
其中,位于大栅栏街西口路北的广德楼,是北京典型的老式戏园子,以演出曲艺为主。据考证广德楼始建于嘉庆年间,其建筑与场内布置几乎就是当时戏园子的标杆。
《北平的戏园》一文中,这样描述过广德楼的格局:院门口是一个过道,即长廊,如此,入内便见精神集中。走尽长廊,便是影壁。两旁悬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之金字木牌……影壁是一个天井院落,园中搭席或铁棚,票柜房就设在这里,能放入人力车,看戏的可乘“车”直入,两旁更设食品摊。更进一层,还要走夹道,夹道通入后台,另外一门便是正式的院子。中为两层楼,戏台是方的,灯光,使两个煤气大灯,由专人司之……
进京的徽班都曾在广德楼轮场演出过,1910年前后,长期在广德楼演出的是以鲜灵芝、于紫云为台柱的志德社,多以本戏为主。到了上世纪20年代,京剧名家俞振亭的斌庆班占据了广德楼,成为他们重要的演出基地。
中和园也是大栅栏戏园子中建立较早的一家,位于大栅栏粮食店北口路西。最早的一批女伶就是在中和园登台演出的,在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哭庵赏菊诗》中有“中和三庆两园女伶歌”的诗句,就说明当时在中和园与三庆园出现了女伶。
而文明茶园则开了女性专座观剧先河。位于前门外的文明茶园,现为丰泽园饭庄。它原是一家饭馆,1907年由著名武生俞菊笙联合雷震远、乔荩臣、朱仲孚等商人改建而成。后来俞菊笙次子俞振庭继任了文明茶园的经理,除去剧艺外,从组班到宣传,以及前台一切事务均由他亲自打理。与众不同的是,俞振庭不仅是有名的京剧武生,在管理上他还推出了许多开创性的举措和改革。
俞振庭上任不久,就在文明茶园首次设立了女座。在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中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园自文明创始修,开通破例萃名优。各家援例齐开演,男女都分上下楼。”自此妇女可以公开、不受限制地赴园观剧了,人们也很快接受了女座的设立。自此内城、外城,各家戏园子都争相效仿文明茶园公开设立女座。
俞振庭还在改良戏单、出版戏报、上演流行的连台本戏等方面有一些创新措施。当时文明茶园与第一舞台都属于新式剧场,彼此竞争激烈,在经营方式上新招迭出。据当时的《戏剧周报》记载:“数月前第一舞台,被某国人承租时,为延揽顾客,曾随票奉赠口香糖,其所值与票价相等,真是别开生面。现在西珠市口市的文明园,又随票抓彩,戏终当众开奖。据说二角的戏票有得四角奖的希望。这又可与之前第一舞台之送口香糖媲美了。”
由于文明茶园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不少的名角在此登台,杨小楼和梅兰芳共同组织的“崇林社”就常于此演出,给文明茶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大栅栏内的第一舞台1914年开业,由著名武旦杨小楼、姚佩秋和商人殿阆仙共同出资建造,建有北京第一个设计新颖的转式舞台,有着完备的舞台设施。开业后轰动一时,北京城的京剧名家几乎都在这里登台亮相过。据当时的《戏杂志》记载:“上海自夏月、恒夏、月珊、华夏、月润等发起建筑月牙式戏台于十六铺,后于大舞台、月桂、第一舞台等次第效尤,是可谓辟戏台之新纪元。”
大栅栏的地理优势和繁华热闹,让这些戏园子引得京城名角趋之若鹜,许多京剧大家的经典之作都选在这里首演。正如正乙祠戏台台柱上一幅楹联所述:“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老北京大栅栏的戏园子,不仅吸引了大众前来听戏,更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为繁荣发展京剧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