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文化地标|羊皮筏子的抗战之旅:跨越2000公里运输油料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4

刘奕雅舒


在甘肃永靖县黄河岸边的岩画上,先民们用赭红色颜料勾勒出这样的场景:数个鼓胀的皮囊首尾相连,漂浮在激流之上,有人跪坐其上,手持长篙划破水面。这幅距今四千年的岩画,正是羊皮筏子的原始图腾。当青铜时代的桨声划破黄河的晨雾,西北先民发现将整张羊皮充气后扎成的筏子,竟能承载比木舟更重的货物。

羊皮筏子历史悠久。唐代《水经注》中记载“革囊”,宋代《宋史》中改称“浑脱”,这种以动物皮革制成的浮器,在明清时期演变为真正的皮筏。兰州水车园现存的最古老筏子,由13个羯羊皮囊捆扎而成,每个皮囊都经过盐水脱脂、胡麻油浸晒的特殊处理,这种工艺至今仍在七里河区的作坊里传承。当1941年抗战物资运输陷入困境时,2000个羊皮囊编成的巨筏,竟在嘉陵江上创造了日行百里的运输奇迹。

1941年,甘肃玉门油矿局生产的油料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撑。然而,从玉门到重庆,200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运输成本极高,油价一路攀升。正当油矿局总经理孙越琦发愁时,他听闻兰州有种水运工具比木船还快——羊皮筏子。

孙越琦赶赴兰州,找到从事筏子运输业务30多年的王信臣。两人商议后,决定用2000个羊皮囊,拴成5只巨型羊皮筏,将汽油运往重庆。经过15天的艰难航行,王信臣率领的筏队终于抵达重庆。而“羊皮筏子赛军舰”的名头也不胫而走。

羊皮筏子可谓是刀尖上的生存艺术。制作羊皮筏子的匠人被称为“筏客子”,这个称谓里带着黄河特有的粗粝感。选羊也很有讲究,要求“公羯不过三”,即选用不超过三岁的公山羊,这样的皮张既柔韧又轻便,筏子的耐用性也更强。剥皮时匠人需屏息凝神,从羊颈开口,仅用指尖的触感将整张皮完整褪下,稍有破损便前功尽弃。

褪毛工序堪称魔法。匠人将皮囊浸入盐碱水反复揉搓,再用胡麻油与草木灰混合物涂抹内壁,最后悬挂在通风处接受黄河风与烈日的洗礼。当皮囊变得黄褐透明时,匠人会对着皮口吹气,直到这个直径半米的“气球”鼓胀如斗。扎制过程更显匠心,水曲柳木条在麻绳缠绕下构成菱形骨架,每个节点都要用牛皮条加固三道。

在宁夏沙坡头景区,游客们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筏子客罗崇孝赤脚踩着皮筏,用特制的木桨点破漩涡。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掌握着祖传的“观浪法”——通过观察水纹走向判断暗流位置。他的筏子由13个皮囊组成,每个皮囊能承受200公斤压力,这种结构在1949年包兰铁路修建时曾创造奇迹:600个皮囊编成的巨筏,竟将大型机械设备运进了宁夏石嘴山矿区。

羊皮筏子的文化密码远不止于此。兰州方言中"吹牛皮"的典故,源自筏客子吹胀皮囊的艰辛;河湟地区的婚礼习俗里,新郎需独自划筏渡河以示勇气;甚至在抗战时期,这些"远古战船"曾载着玉门石油突破日军封锁,成就"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

当快艇在黄河上划出白色航迹,羊皮筏子正经历着命运的转折。在兰州黄河风情线,每个筏子客日均要载客20余趟,他们的收入从过去每月300元涨至现在的6000元。但罗宏担忧的是,30岁以下的传承人不足5人,制作一个标准筏子需要20天工时,年轻人更愿意去工厂打工。

2023年,甘肃农业大学团队将兽医学科引入非遗保护,羊皮筏子的转机也来了。团队成员用环保鞣制剂替代传统化学药剂,研发出了可延长皮囊寿命的新工艺。在七里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孩子们通过“浮力实验”认识祖先智慧;抖音直播间里,筏子客们展示着“单桨急转”的绝技,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

如今,羊皮筏子成为旅游体验项目,结合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羊皮筏子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站在兰州中山桥上远眺,夕阳将羊皮筏子染成金色,这些漂浮在母亲河上的"文化细胞",仍在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当非遗遇上科技,当传统碰撞现代,羊皮筏子不再只是渡河工具,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脐带。正如筏子客们常说的:"只要黄河水不断流,羊皮筏子就会永远漂下去。"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密码——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重生。

责任编辑:刘奕雅舒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