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在现代考古活动中各地陆续出土古代乐器,经过文物保护修复,让今人有机会在各大博物馆一睹其昔日的风采。
有没有想到用这些古乐演奏?而且是用若干件一齐演奏3000年前《诗经》中的诗歌?如此“异想天开”的梦想在今天的孔子博物馆成真了。
推出《诗经》雅乐,两年7万人欣赏
据介绍,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成立于2019年,是基于馆藏乐器,在实践文化“两创”中,活态复原而来。刚开始,聘请外部演员参演,2022年起,建起孔博自己的演出队伍,平时为观众演出,有时也外出参加交流。自2023年常态化演出至今,累计7万多人买票现场观看。
近日,齐鲁壹点记者在孔子博物馆采访期间,和观众一起欣赏了该演出。演出场地设在孔博负一楼诗礼堂,舞台上摆着编钟、编磬、鼓、古琴……多种古代乐器,屏幕打出“箫韶乐团”四字,演员们穿着复原春秋时期的乐师服装,各操一件乐器等待开演。场内摆着许多桌几,观众席地(或坐在垫子上)欣赏演出。
箫韶乐团的演奏乐器以中国古代“八音”为主。“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按照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包括匏类、土类、革类、木类、石类、金类、丝类、竹类等,都是传统乐器,是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乐器被沿用至今。
箫韶乐团演奏中,呈现出“钟磬齐鸣”的盛况。例如在《诗经·鲁颂·泮水》和《诗经·周颂·清庙》的演绎中,使用编钟、编磬等大型古乐器,气势恢宏,体现出传统乐器合奏能够达到的妙境。
除了乐器演奏,还有女声演唱等,声音高古,空灵,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乐器的名称、作用以及唱词的内容。大家用心倾听,表情沉醉,仿佛置身古代宫廷,正在享受一场贵族专享的“交响乐”,被穿越3000年而来的“诗经音律”所深深感染。
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箫韶乐团)艺术总监李科介绍,箫韶乐团雅乐演出作为“孔博”一个单独收费项目,成人每人40元,学生每人20元,其收入用于乐器采购保养,演职人员的工资开销。演出推出后,观众反响非常好。通过发放调查表,收集观众反馈意见,吸收后加以提升。在所有观众中,年轻人、小朋友热情参与,他们能够喜欢传统雅乐,让全团人员大受鼓舞。
在孔子博物馆三楼展厅,还有关于古代“雅乐”的展出。借助多媒体 AI 科技,观众通过触摸屏的方式,“体验”虚拟乐器。逢传统节日、法定节日、主题节日等,箫韶乐团还创编、推出相关主题演出。如今,去孔博赏雅乐被部分观众所青睐。
挖掘重建雅乐,“翻译”成五线谱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日常承载对公众进行文博科普教育等职责,孔子博物馆以自身之力恢复雅乐并不容易。
“雅乐文化在中国失传太久,不如日韩保留得好。”采访中,李科的语音突然变得沉重,据他讲,为了“找回”原属华夏民族自己的雅乐文化,曾自费到日、韩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日本皇族尚保留自唐代流传下来的雅乐100多首,韩国的礼乐文化传承也不错。但要想“学回”不易,一位接待者语气非常决绝:当年我国派出“遣唐使”“遣宋史”到贵国学习,费了很多力气……言外之意不愿教。
历史上,古乐具有“即兴即亡”的特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一般来说,封建社会每当有新政权的肇建,朝廷必然会推倒前朝雅乐,令乐师谱写新的歌词和曲调,导致传统古乐的宫调体系、作曲方式、乐器使用很难传承下来,相应的,相关的舞蹈也发生变化。
除了赴国外开展“田野调查”,孔子博物馆还要借鉴古代曲谱(律吕谱或宫尺谱),重建属于中国的雅乐体系。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再结合孔子时代的音乐美学、乐器,将其“翻译”成今天的五线谱或简谱。遵循文化“两创”的精神,加入现代人可以理解的美学风格进行创新编排,实现重建发展。
雅乐虽好听,挖掘培训过程太难
记者欣赏“箫韶乐团”演出时,发现主唱不仅扮相“写实”,像从春秋时期穿越而来,唱腔也十分“高古”,听后仿佛被带入孔子或《诗经》的时代。
采访得知,“箫韶乐团”主唱马小惠,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音乐学专业,是一位“00后”。刚试唱时,李科发现她嗓音条件很好,但是“没有味道”,便开“小灶”:首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突击了解中国音乐美学与西方音乐美学的差异;利用昆曲、京剧等传统文化熏陶,感悟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集中研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搞清各个时代的音乐变化。
李科说,传统雅乐演员的培训过程非常严苛,且在日常演出中枯燥乏味,令演员处于煎熬之中,每天除了正常演出之外,还要进行传统文化与音乐文化的学习,还有没完没了的排练。如此一年到头做着同样的事情,还“不可能走红”。一些演员于是打起了退堂鼓:箫韶乐团编制8个,全团最多时22人,6人坚持不住退出。每离开一个人,李科“心里像剜了一块肉”。
演出伊始,不仅留演员难,留观众也难。李科透露,因为开始没有观众,他跑到一楼给来往游客不断介绍雅乐文化,让大家知道我们这群人在干什么事情”,过程甚是艰辛。
实际上作为“箫韶乐团”的组织者,其心路历程与滋味外人很难知晓。李科2022年进入孔子博物馆,担任箫韶乐团艺术总监。接受采访时,他表示,雅乐重建之路必然艰辛,需要每一个人去坚守,因为这是值得传承的文化瑰宝。
所幸,李科关于雅乐演员“不可能走红”的论断很可能不准。随着常态化演出,售票情况越来越好,主要演员有了粉丝,这都让大家都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陆续整理出30多首《诗经》音乐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系列雅乐的演出中,乐师们所穿的服饰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既要符合所演奏音乐的时代特征,也要与现代舞台审美相融合。为此,他们对演出服饰进行了复原与创新。
例如,结合《诗经》《汉乐府》系列乐章主题,乐团以先秦时期山东地区出土的战国乐舞俑为依据,参考战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佩饰工艺及纺织技术,对古代乐师服饰进行了系统性复原。在保留古代乐师服饰基本样式与色彩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纺织工艺和剪裁元素,使传统服饰在现代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些努力,为的是忠于历史,再现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庄重与典雅,并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要。
唐代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句,经过一番苦心打磨,孔博箫韶乐团的雅乐体系日益壮大,名气开始不胫而走。据悉,目前基于《诗经》风、雅、颂,一共创作出30多首雅乐,与观众见面。
2024年8月的一次演出经历让李科感动至今,当时,孔子博物馆联合内蒙古杭锦旗乌兰牧骑共同策划“同饮黄河水 礼乐奏华章”礼乐文化交流音乐会暨非遗展览会。乌兰牧骑乐队来到孔子博物馆,带来蒙古族“古如歌”音乐首先开场,箫韶乐团则演奏了《诗经·小雅·鹿鸣》回应。当粗犷豪放的“古如歌”与典雅含蓄的《鹿鸣》在孔子博物馆一齐奏响,如此“跨界融合”,让艺术效果得到极大升华……
当时,曲阜瓢泼大雨,台上演员怀揣“舞台比天大”的精神坚持完成演出,场下1000多名观众打着雨伞观看。作为策划者和现场组织者,李科顶着高烧坚守,演出完美结束。不仅如此,通过线上直播,3天累计播放4500万人次。
此次演出最终也以观众与演员反复行礼、回礼,往返3遍方罢。
如今放眼国内,有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湖北博物馆编钟乐团等“雅乐”团队,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影响力堪称“后起之秀”。已在孔子博物馆常态化演出的箫韶乐团雅乐,可用“渐入佳境”四字形容。在馆内演出之余,赴内蒙古、杭州、上海、济南等地演出多次,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这些交流机会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也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艰苦乏味的坚守历程迎来肯定。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