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只要能把敌人赶出中国,死了也值!”讲起80年前的烽火岁月,96岁的老英雄吕企荣声音有些颤抖,却思绪清晰、情感充沛,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的前线。
吕企荣1930年出生在泗水县北彭村,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个重要战斗,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退伍后,他担任村干部,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还时不时地在村头唱唱军歌,与老伙计们分享他那些革命战斗的燃情经历。
初上战场
战火中淬炼的青春
见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吕企荣的二儿子吕贤证从屋里拿出一个被小心收藏的布袋子,里面包裹着老人的奖章、军功章、功劳证,它们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保存完整。这是吕企荣从枪林弹雨走过来的见证。
1945年1月,年仅15岁的吕企荣在老家参军,成为115师老三团(后改编为鲁南军区第三团)的一名战士。在部队里,他和战友们一起学习夜战、投掷手榴弹、拼刺刀等对日斗争的实用作战招数。吕企荣说:“团长告诉我们,日军有坦克,有飞机大炮,武器精良,我们要是跟他们打阵地战,就要吃大亏。所以我们就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泗水城战役,是吕企荣军旅生涯的第一个烙印。1945年2月,鲁南军区根据山东军区“克复山东第十个县城”的指示,发起解放泗水县城的战役。入伍仅月余的吕企荣,跟随老三团趁着夜色悄悄摸向泗水城根。“我们用的是‘夜摸’的办法,一小队掩护、一小队进攻,要快,又不能发出响动。”吕企荣缓缓说道。等大部队“摸”到了敌人跟前,对方的岗哨才发现。“夜里10点整,总攻打响,我们拉响手榴弹,朝日军扔过去。刹那间,他们乱成一团,吱哇乱叫。”
战场上,硝烟滚滚,战斗激烈程度超乎吕企荣的想象。“没打之前,说不害怕是假的!真正对上敌人那一刻,每一个人都不怕死,个个都杀红了眼。”吕企荣回忆,此役持续了22个小时,共击毙伪十军军长荣子恒以下300多人,毙伤日军30多人,缴获了九二式重机枪、步枪等重要战备物资,一举切断了日伪军在鲁南的重要据点。
此后,吕企荣跟着部队转战济宁、临沂、滕县,枪膛里的硝烟味成了最熟悉的气息。谈及战场上的生死,吕企荣笑着说:“战场上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咱就赚了!”
戎马生涯
无畏伤痛的冲锋路
作为八路军鲁南军区的一名通信员,吕企荣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传递情报。“当时敌人的炮楼和封锁沟到处都是,不是特别紧急的任务,我们都选在夜晚送信。”吕企荣回忆,那时他年纪不大,晚上出门“怕黑”,还容易迷失方向。
一天上午,吕企荣受领紧急任务—— 必须在4小时内将纸条送到60里外的华东野战军总部,往返不得超过8小时。时间紧迫,吕企荣不敢有丝毫耽搁,他迅速把纸条塞进贴身衣兜,换上打满补丁的粗布衣,便匆匆出发了。没承想,山间沟谷迷雾弥漫,没走出几里地,他就辨不清东南西北了。关键时刻,一位热心村民为他指明了方向。
“当时我穿着草鞋,撒开腿拼命跑,感觉脚下像生了风一样。”吕企荣说着,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仿佛又变回那个山间飞奔的少年。三小时后,他大汗淋漓地闯进华野司令部,成功完成了任务。后来,听参谋长说起,那天接见他的正是陈毅司令员,吕企荣心中既激动又倍感荣幸,这段经历也成为他记忆中的珍贵片段。
抗战胜利后,吕企荣继续随部队南征北战,投身于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场场关键战斗中。“当时打仗,人人都得有胆子,敢于冲在最前。”老人的目光掠过窗外,仿佛望见当年的枪林弹雨。
在淮海战役一次穿插分割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吕企荣见炊事员扛着粮袋行进艰难,便主动上前帮忙。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距离他们十米外的地方炸开,飞溅的弹片划伤了吕企荣的头顶,但他强忍着疼痛,硬是扛着剩下的粮食紧紧跟上队伍,确保了急行军当晚的晚餐供应。战后,首长对他舍己为人的行为大为赞赏,为他荣记二等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吕企荣随部队奔赴东北辽宁沈阳,成为抗美援朝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奔赴战场。直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吕企荣所在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炮兵第九预备学校,他也成为炮校班长,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退伍回乡
初心不改的军人本色
1958年,部队首长找到吕企荣,告知他退伍转业的安排,并表示可就地为他安置工作。回顾14年的部队生涯,吕企荣多次立功受奖,若选择在东北就地安置,未来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虽然不舍,吕企荣还是选择复员回家,建设家乡。“在东北时我就琢磨着仗打完了,该回家乡建设了,虽然领导挽留我,但家乡更需要我。”
复员回乡后,吕企荣始终不改军人本色,事事冲锋在前。在家乡兴修水利工程时,他凭借出色表现被评为龙湾套水利工程劳动模范。1960年,在村民的一致推荐下,吕企荣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后,他带领群众全力推进彭家庄提灌站建设,将山岭薄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水浇田,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彭家庄也一跃成为泗水县多交公粮的模范村,吕企荣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县、地区劳动模范,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赞誉。
1973年,南四湖清淤工程启动,吕企荣带领村民齐心协力,提前一个月完工,赢得了上级的奖励。面对这笔奖金,吕企荣没有丝毫犹豫,全部用来竖杆架电。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干劲十足,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四千余米线路施工,让彭家庄成为泗水县首个用上电灯的村庄。“吕企荣是我们的好书记,心里装着乡亲,处处为大家着想。”质朴的评价,正是村民们对他最真挚的认可。
“父亲常说,好日子是拼出来的,不能忘了苦日子的滋味。”吕贤证感慨地说,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总教导他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份家风,比任何财富都珍贵,深深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时代的旋律在变,而热血依然。如今,吕企荣老人尽管容颜沧桑,但他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风度,腰背挺直、精神矍铄。“记住过去,展望未来,听党的话跟党走。”这句朴实的嘱托,饱含着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对历史的敬畏、对党的忠诚,以及对后辈们的殷切期许。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