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泡面之争到座套热销,高铁如何平衡“基本需求”与“精致感”

视点 07-23 1566

这两天,关于高铁的新闻不少。 此前有网友发帖称,高铁车厢对方便面的食用有相关提醒,“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引发不同评论,有人赞同觉得车厢味太大让人难受,也有人站出来坚决捍卫“吃方便面的权利”;今天,“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引发关注,因有人对高铁座椅的卫生产生疑虑,夏季穿着清凉便自备座椅套进行“自我防护”。  这些都是围绕高铁的新闻,但仔细看看,其取向是有区别的。呼吁不要禁止在高铁上吃方便面的人,相比于对气味的要求,更看重“便宜管饱”,对气味的挑剔相对放松。

而“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卖”则不同,哪怕12306客服回应列车始发站和终点站各消毒一次,但有人依然对“座椅套的日常清洗时间不固定”“座椅套平均在120至180天换一次”感到不放心。

这两个不同的话题,不妨这样看,一个是要保障“坐车”的权利,气味可以凑合;一个是要追求“精致”的体验,卫生绝不容打折。不同方向的诉求,同时投射到了高铁身上。这其实和高铁作为一种全民交通工具有关。日前交通运输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显示高铁、民航成为快速出行的首选,2024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32.72亿人次,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5.9%。

这从侧面说明,高铁现下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包含了各类群体,人们对旅行的理解和追求不同,是很自然的事。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高铁新闻总能引发争议的原因。在一些人看来,高铁只要能送达目的地就行,其他都不用“矫情”;但在另一些人看来,高铁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怎么可以马虎?由此,围绕高铁也就产生了种种态度上的差异乃至对立。

对于高铁来说,想要平衡好这些诉求并不容易。乘客投诉“方便面气味大”,但也没法一刀切;为了卫生全面强化清洗,但若影响运营效率乃至造成高铁票价上涨,乘客恐怕也有意见。可以看到,相关部门在和舆论的互动中,小心求得共识的平衡点,既突出公共服务的保障底色,也尽量满足细分需求、提供增值服务。

而对于舆论来说,不妨把围绕高铁的争议,看作是文明标准的磨合场。什么是公共场合的边界?什么行为是可以容忍的,又有哪些行为需要约束?这类讨论的频繁和激烈,其实正说明了高铁所触及的,不只是车厢里的空间定义,更是人们对于公共文明与个人权利之间关系的深层判断。

人们可以预先铺垫一种认知,高铁其实是一个大国的投影: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们对于何谓文明也会有着不同的坚持。由此,应该形成一种更开放和包容的讨论氛围:不因“吃方便面”就掩鼻怒目,也不因“铺坐垫”就讥讽刻薄。相反,能更真诚也平等地尊重不同群体对高铁的期待。

就如接纳所有人的高铁一样,我们所有人都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共同体,理应有多元的公共表达与生活方式。围绕高铁讨论的同时,如果也能学会求同存异、互相包容,这将是对公共理性的一场有益锻炼,相信也会沉淀出更加持久长远的价值。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