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丨连方:七十载杏林耕耘,守护生命的中医之光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21 1945

2025年,山东省中医院迎来建院七十周年的重要时刻。70年来,山东省中医院历经风雨,不断发展壮大,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了全面展示70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山东省中医院联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开展建院七十周年《口述历史》系列专访,通过讲述70年来为医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和典型职工代表的成长故事,展现医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弘扬医院文化,传承医院精神。

70载风雨兼程,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等领域硕果累累,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医院职工的拼搏奉献。在省中医建院七十周年口述历史系列专访中,全国名中医,山东省中医院首席专家,妇产生殖中心名誉主任连方分享了他与医院的故事。她用近40年坚守诠释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力量。作为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她以“让每个家庭圆满”为信念,在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领域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让万余名患者圆了“妈妈梦”。


1983年,连方带着对中医药的崇敬踏入省中医院。初入临床的她,面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无助,深刻感受到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结合的迫切性。“当时输卵管不通几乎被判‘死刑’,我暗下决心要找到突破口。”她回忆道。工作两年后,她毅然选择攻读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师从国医大师夏桂成等名家,系统钻研中医妇科理论。

1989年,连方带着“活血祛瘀中药与导管扩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的课题回到山东省中医院。这项融合中医活血祛瘀理论与西医介入技术的创新研究,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让37%的患者自然受孕。“我们借鉴心脏导管技术,将中药直接注入输卵管,预防再粘连的有效率达到94%。”她改进的技术将手术时间从两三个小时缩短至十分钟,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当试管婴儿技术在国际兴起时,连方敏锐意识到这是中医药发挥优势的新领域。2001年,她带领团队完成山东省首例中医药结合试管婴儿试验。“中医药可以改善卵子质量、调节内膜容受性,在促排卵、保胎等环节都有独特作用。”她介绍,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团队证实中药能显著提升辅助生殖成功率。

如今,省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已发展为全国中医系统首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运行单位,累计帮助1.2万余个家庭迎来新生命。连方首创的“八期调周”疗法、“卵巢为奇恒之腑”学说等理论,被写入多部全国统编教材,成为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的“中国方案”。

在连方的带领下,省中医院妇产科实现了从“单一妇科”到“生殖、产科、遗传多学科协同”的跨越。1995年,她推动成立山东省首个中医妇科实验室;2005年,组建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2010年,开设产科病房……团队从最初3人发展到200余人,门诊量增长十倍,实验室面积从200平米扩展至4000平米,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从输卵管介入到试管婴儿,从门诊到病房,连方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即便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期间,她仍每周出诊、带教。“名医扁鹊‘随俗为变’的智慧启示我们,中医药要与时俱进。”她先后承担1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提出“血瘀蕴毒”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创新理论,主编《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等专著,推动中医生殖医学走向国际。

站在省中医院70周年的新起点,连方感慨道:“我与医院共同成长的40年,正是中医药从‘守正’到‘创新’的缩影。”如今,她带领的团队已成为全国中医生殖医学的标杆,而她仍在探索AI辅助中医诊疗、中药精准保胎等前沿领域。“生命的接力棒需要代代相传,我希望更多年轻人用现代科技激活中医药的千年智慧,让每个家庭都能绽放笑容。”

责任编辑:焦守广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