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在任城区军休所宿舍一处简朴的住宅内,96岁的吕盈吉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屋里陈设简单,一套桌椅橱柜用了20多年。吕盈吉说:“我这一生历经战火,不少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和他们相比,我很知足、很幸福了。”
33年的战火生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烙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再到抗美援朝,吕盈吉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斗已经很难数清。经过战争洗礼的军功章、纪念章整齐地在桌子上,是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少年立志
烽火中踏上报国路
吕盈吉是临沂费县吕寨村人。1938年,日军侵占临沂,费城沦陷。少年吕盈吉躲在柴草垛后,亲眼看见家园化为焦土,乡亲倒在血泊中。那一刻,保家卫国的念头像种子般在他心底扎了根。
“那会儿咱老百姓中间流传句实话: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1945年春,八路军的征兵动员会开到吕家寨,让未满16岁的吕盈吉下定了决心。“回到家,我就和我母亲说想去参军,不打跑日本人,我们老百姓就永远没有安稳日子过。”就这样,吕盈吉跟着同村12个伙伴,一同投奔了费东独立营。
因为有文化又机灵,吕盈吉被分配到卫生班,白天跟着老卫生员学习包扎、止血,夜里学习医疗知识和护理技能。“战场上,多一分医术,就能多救一个战友。”吕盈吉说。入伍没多久,日军投降了。有人说,“没事儿了,该回家种地了”,但他却摇摇头:“国家还没安稳,我想跟着部队,随时上战场。”
1946年内战爆发,莱芜战役成为吕盈吉战斗生涯的第一个烙印。“枪林弹雨中穿梭,伤员的呻吟声就在耳边。” 他记得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染黄了天空,那场战役将国民党74师全部歼灭!
淮海战役的胜利下,埋着老人一辈子的痛。战役中,他的右臂被流弹击中,而与他一同参军的同村战友吕条吉,永远倒在了冲锋路上。“当时他已是排长,我们同在一个连队。他牺牲时胸口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临终前还把枪塞给新战士:‘接着冲!’”吕盈吉的声音发颤,眼眶湿润,“他那句‘继续冲’,我记了一辈子。”
淮海战役后,吕盈吉跟着部队渡过长江,一路打到上海。在上海战役中,身为卫生班长的吕盈吉负责寻找临时包扎所。当他走到一处废旧小楼后,发现里面躲藏者十几个国民党兵,吕盈吉毫无惧色,站在门外厉声喝道:“解放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立即投降!”凭借一身正气与军人威严,竟孤身俘获全部敌军。战后,他被记一等功,军功章上的光芒,是勇气与智慧的见证。
岁月流金
朴素生活里的精神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吕盈吉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继续为国征战。1950年10月,吕盈吉所在的26军裹着新发的棉衣,踩着鸭绿江的薄冰入朝。在上甘岭战役中,老人首次负伤。
“零下40度,战士们背着枪向山顶冲锋,美军躲在帐篷里不断发射子弹,我们的手冻得扣不动扳机,拉不开手榴弹弦。不得已后撤时,一发炮弹在我附近爆炸。”吕盈吉说,弹片削中他鼻梁的瞬间,自己只觉脸上一热,伸手去摸,血已经冻成冰壳子。简单包扎后,吕盈吉又编入三营继续战斗,直至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
1951年9月打响的斗流峰战役,酷暑取代了严寒。“我们接到任务,派一个连去打击敌人的增援,敌人的炮弹成串飞过头顶,像下饺子似的‘倾斜’而下。”吕盈吉回忆,就在这场战役中,一发炮弹的弹皮炸伤了他的右眼。几天后,他看钟表时出现重影,才意识到伤势严重。1952年,吕盈吉回国治疗,被医院评定为三等乙级伤残并开具了残疾证,却始终牵挂前线。直到1953年听闻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他当即要求归队:“只要还能穿军装,就不能离开部队。”
1978 年,吕盈吉转业到莱芜汽车制造厂卫生院,从 “橄榄绿” 到 “白衣”,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在卫生院工作期间,他尽职尽责,用医者仁心守护着数万患者的生命健康。担任卫生院副院长时,他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熟练处理基层常见的急危重症,连续多年被评为单位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吕盈吉来到济宁交通医院任职,直至1989年离休,他始终用医者仁心守护着百姓安康。
离休后的吕盈吉,依旧保持着革命年代的朴素作风: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家里的家具用了数十年仍舍不得换。“父亲常说,好日子是拼出来的,不能忘了苦日子的滋味。” 小女儿吕红记得,父亲对子女要求严格,却从不讲条件,“他总教我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份家风,比任何财富都珍贵。”
如今,老人每天雷打不动地读书看报、收看《新闻联播》,晚上还会把心得写进日记。“国家发展这么快,我这老党员也得跟上趟。” 他常对晚辈说:“当年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后人不受罪。现在日子好了,更要刻苦自强,跟着共产党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