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国内外瞩目,第二季开播同样引起了广泛热议。作为小众类型的电视纪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本报记者采访的国外专家学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从选材立意到拍摄手法还有不足之处,但片中的人文元素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对于反思中华文化跨语境和跨文化传播策略非常有意义。
开阔眼界——
了解中国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于文轩博士告诉本报记者,《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纪录片只见“物” 不见“人”的传统,大量借鉴和吸收了当代纪录片拍摄的理念和技术,强调人和自然的互动,大大增加了美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于文轩认为,《舌尖上的中国》以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社会、地区、城乡以及个体差异。尽管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个别地区的民众生活还相当辛苦。从这个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崛起的错误认知和偏见相当有帮助。
以播出部总监艾曼纽·杜赫普为首的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团队对《舌尖上的中国》甚为推崇,他们认为,该片会改变长久以来中餐在当地人眼中的形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